腳下是松軟的泥土,鼻尖縈繞著菌類特有的濕潤氣息……6月14日,赤壁市車埠鎮15名“85后”機關干部的身影,在整齊排列的菌棒架間穿梭。這里是車埠鎮第三期“知行講堂”的現場。
“溫度和濕度的控制,就是菌菇的命門!”合作社種植戶曾海清隨手打開一排噴淋裝置,細密清涼的水霧頃刻彌漫開來,落在層層疊疊的菌棒上。
“這水,直接從旁邊的井里抽上來,恒溫13攝氏度——老天爺給的‘空調’!”曾海清用腳點了點地面,“噴下去,溫度穩當,濕度正好,菌菇長得齊整,品相才有保障。”一番“土話”,將環境控制的科學要訣具象化,年輕干部們紛紛俯身,仔細觀察著噴淋水珠在菌蓋上的滾動軌跡,將“小菌菇”背后的環境“大學問”刻入腦海。
當移步至合作社的加工區時,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標準化冷藏室的門一打開,一股帶著菌類清香的冷氣涌出,與棚內的溫濕形成鮮明對比。旁邊,智能烘干機正發出低沉而規律的運行聲。
“以前鮮菇一窩蜂上市,那是真令人發愁!堆在手里,眼看著它發蔫、變質,損耗讓人心疼。”曾海清突然話鋒一轉,指著嶄新的設備說,“現在有了它們,底氣足了!”
曾海清詳細解釋說:“冷藏設備有效延長了鮮菇的生命周期,讓錯峰上市成為可能;智能烘干機則將一時難以‘消化’的鮮品轉化為耐儲存的干品,打開了通往全國市場的大門。”
“這就叫‘兩條腿走路’,鮮貨干貨互補,市場風險小多了。”鎮干部們圍攏在設備旁,有的伸手感受冷藏室內的寒氣,有的仔細查看烘干機控制面板上的參數。
“產業要壯大,從田頭到柜頭,每一環的溫度都需要精準把握。”車埠鎮干部饒星說。
參觀后,一場帶著泥土氣息的“座談會”就地展開。沒有主席臺,沒有發言稿,菌棒架旁,幾張簡易板凳圍成一個圈。
“我一直在思考土地利用率的問題。”年輕干部葉嘉軒率先發言,“菌菇種植本身占地不大,周期也靈活。能不能大膽嘗試‘稻菌套種’?水稻收割后的閑置期,正好利用起來種菌菇,一田雙收,讓效益最大化!”他的話音未落,另一位鎮干部吳桐立刻接上話茬:“技術可行是基礎,市場認可是關鍵。我們的菌菇品質這么好,‘養在深閨’太可惜,‘車埠菌菇’這個地域品牌要樹起來,搭上電商快車,講好我們的‘土’與‘特’的故事,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她的聲音不高,但“電商”“品牌”這些關鍵詞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討論的聲浪在菌棚里層層疊起:技術培訓如何精準對接農戶需求?合作社聯農帶農的機制怎樣優化?深加工能否進一步延伸價值鏈?年輕干部們你一言我一語,從生產瓶頸聊到市場開拓,從個體農戶增收談到產業集群發展,思想的火花在飛濺。
曾海清聽著這些“金點子”,黝黑的臉上笑意漸濃,頻頻點頭:“年輕人,就是腦子活,想的都是實在路子。”
“以往在會議室里學文件、聽報告,產業振興是個宏大概念。今天腳踩在泥地里,手摸著菌棒,耳朵里是種植戶實實在在的困難和需求,腦子里的想法一下子就落地了、具體了。”年輕干部王汛的言語中難掩內心的興奮。
車埠鎮黨委書記羅寧霞介紹說,該鎮“知行講堂”設計的初衷就是要把抽象的政策方針轉化為田間地頭可觸摸的溫度,讓知識在泥土中扎根,讓思考在產業一線抽穗。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而產業的活力,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和實干本領的支撐。”羅寧霞說,把“知行講堂”搬到產業現場,就是要讓年輕干部在服務產業的最前沿練就真本領。
咸寧日報記者 王恬 通訊員 雷群書 修澤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