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競賽,在某種程度上,比拼的更是雙方的經濟實力。
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前所未有的攻擊,以色列總理也隨即向伊朗人民發表講話,內塔尼亞胡以英語表示,現在是你們起來反抗伊朗神權的時候了。
內塔尼亞胡宣傳,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正在為你們鋪平道路。
如今,隨著伊朗與以色列的軍事對抗不斷加劇,伊朗到底還能撐多久?
曾經的伊朗,號稱是亞洲第四強國。
從面積來看,伊朗擁有164.5萬平方公里;從人口來看,伊朗也擁有9000萬人口,是不折不扣的大國,和以色列相比,伊朗的人口和國土面積都要比以色列大,人口更是以色列的十倍左右。
除此之外,伊朗還坐擁“金礦”石油。
據統計,伊朗石油儲量高達1580億桶,位居世界第四,天然氣儲量為33.9萬億立方米,更是位居世界第二。
另外,伊朗還有3800座礦山,這些天然資源意味著伊朗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賣能源,都可以成為中東土豪。
但實際上,伊朗今天的經濟體量甚至還不如我國貴州。
在人均GDP上,伊朗目前的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相當于越南的水平,而伊朗大量的普通人,一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兩三千元,日子可謂是相當貧苦。
這和伊朗的能源儲備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1986年,伊朗GDP是以色列的6倍(伊朗1140億美元 vs 以色列190億美元),受益于巴列維王朝石油紅利與美伊蜜月期。人均GDP甚至還一度超以色列,醫療、基建水平居中東前列。
那伊朗又是如何淪落到今天的地步呢?
第一大因素,就是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兩伊戰爭。
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因為邊境問題爆發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盡管把伊拉克打殘了,但也拼光了伊朗積攢了幾十年的家底。
這場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另外伊朗還欠外債450億美元,其結果就是伊朗發展直接倒退20-30年。
第二大因素就是美伊交惡。
伊朗領袖霍梅尼上臺后,高舉反美大旗,并制造了震驚世界的“德黑蘭人質事件”,這直接導致了美伊關系徹底破裂。
和其他國家“反美”不同,大多只停留在口號層面,但伊朗反美反以色列,那是真的干了不少實事的,當然代價也無比慘痛,那就是制裁。
為了報復,美國對伊朗展開了一系列經濟制裁,其中就包括不允許美企進口伊朗石油,禁止軍事技術出口,此后制裁升級,凍結了伊朗在美國的資金,并把伊朗剔除美元結算體系,由于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這也導致伊朗難以和世界其他國家做生意。
從經濟來看,這一招堪比核武器。
此后,伊朗開始擁抱俄這條大腿,并秘密發展核武器,盡管行動隱秘,但在2003年,伊朗的核武器計劃還是被曝光,伊核問題瞬間成為國際焦點。
聯想到伊朗此前的操作,這一次面對伊朗的核武器,西方也非常認真嚴肅對待。
核武器怎么辦,無非就是兩條路,第一條就是和談,第二條就是軍事震懾加上更嚴厲的經濟制裁。
這就不得不提到特朗普,這個第一任期決定伊朗命運的人,在第二任期,恰恰又要決定伊朗未來的命運。
2017年,特朗普成為總統后,立刻宣布對伊朗實施最高制裁,石油、金融機構、斷絕伊朗對外貿易等等,全部都用上了。
到了2018年,特朗普率領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直接導致伊朗GDP縮水12%,2024年GDP僅4014億美元(以色列5404億美元),人均4633美元(以色列5.4萬美元)。
最終這導致盡管伊朗擁有許多能源,但由于賣不出去,伊朗的經濟開始迅速惡化。
伊朗石油出口占比從70%降至50%,但煉油技術落后導致成品油進口依賴,工業體系停滯在1970年代水平。
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伊朗自身的體系也很難發展好經濟。伊朗是什么體系呢?放在全球來看,伊朗都可謂是獨一份,伊朗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經濟體制。
上世紀80年代,伊朗領袖上臺后,嚴格遵循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抵制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滲透,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伊朗掀起了國有化浪潮,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禁止外國投資參與伊朗經濟。
本質上,這就是閉關鎖國,而我們也都知道閉關鎖國會有什么后果。除了伊朗普通人生存日益艱難之外,伊朗自身的經濟科研也和世界徹底脫鉤。
到了2024年,伊朗匯率出現暴跌,許多伊朗人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更愿意選擇黃金和美元,也不愿意把錢存在銀行里。
伊朗的經濟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和半國有部門,根據計算,伊朗的公共部門對伊朗GDP貢獻約35%,而私營部門約占25%,而半國有部門占比高達40%。
一個民營經濟只占25%的經濟體,其經濟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半國有部門,就是伊朗衛隊掌控的基金會,這也導致伊朗本國貧富差異非常懸殊,大量的人掌握伊朗上層經濟,而普通人只能面對伊朗極高的通脹和不斷貶值的本國貨幣。
所以這一次以色列襲擊伊朗,其總理內塔尼亞胡對伊朗人喊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對伊朗人來說,他們可能也巴不得看到這個“政教合一”的神權下臺。
可以說,目前伊朗的民生崩潰已經到了臨界點。伊朗有60%人口陷入貧困,面包價格占月收入50%+,2025年5月德黑蘭爆發“要面包不要核武器”示威。若沖突持續,夏季40℃高溫或觸發全國騷亂。
從這場戰爭成本對比來看,以色列攔截伊朗導彈單次成本近百億元(鐵穹系統),而伊朗導彈生產成本僅為1/10,但基礎設施修復能力僅為以色列1/5。
從經濟結構和雙方的陣容來看,伊朗根本打不了長期戰。
目前伊朗的衛隊高層軍官幾乎都被以色列一鍋端,而以色列也宣布奪取了德黑蘭的制空權,疊加伊朗自身經濟問題,伊朗幾乎已經踩在了失敗的邊緣。
伊朗全國的經濟有近一半都掌握在伊朗衛隊手中,一個搞軍事的卻還要做生意,自然也很難讓伊朗的經濟發展起來。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背后有整個西方支持;而伊朗背后,受限于俄烏戰爭,伊朗背后可謂是空無一人。
不過俄還是給伊朗提供了一些保障。克里姆林宮發言人稱,如果以色列在美國協助下暗殺伊朗最高領導人,俄將做出“非常負面”的反應。
換句話說,哈梅內伊是底線,也是原則;這可能是哈梅內伊主動尋求的安全保障,但對以色列來說,能否威脅到這個猶太人國家,仍然是一個問題。
特朗普目前的表態,仍然很重要。此前曾有媒體爆料,稱特朗普阻止了以色列對伊朗哈梅內伊的暗殺。
顯然,誰都不希望局勢失控。
對美國和以色列來說,摧毀伊朗的核設施,這是最重要的目的;而這要依賴于美國的鉆地導彈,按照特朗普的說法,他將在兩周內就伊朗問題做出決定。
對特朗普來說,削弱伊朗不管是核設施還是暗殺哈梅內伊,都可以帶來區域和平,以及促成一個新中東的出現,而這一點,顯然是能夠吸引特朗普做出實際行動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民意支持。
以色列全民皆兵,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伊朗先發制人也獲得了許多以色列人的支持,就連反對派都是支持的。
而伊朗呢?在青年失業率高達20%的情況下,疊加通脹和收入低下,許多伊朗年輕人都對征兵具有抵觸情緒,而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