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十年前,國內某著名軍事論壇,在一個伸手不見腳趾的深夜。一幫軍迷在熱烈討論,如何改進國產紅箭-8反坦克導彈。
討論的最高潮內容,是為該導彈改裝電視CCD制導,毫米波指令傳輸,也就是紅箭-9A那套制導系統。
為解決紅箭-8戰斗部威力低的問題,大家強烈建議為紅箭-8加裝串聯攻頂戰斗部,也就是陶-2和比爾那種戰斗部,當導彈飛躍坦克炮塔頂部時,聚能裝藥向下攻擊破甲。
坦克各個部位的裝甲厚度是不一樣的,正面最厚,側面次之,頂部和尾部最薄弱。坦克的頂部裝甲一直是其軟肋,直到現在,第三代重型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等效厚度超過了1000毫米,其頂部裝甲依然僅為50毫米以內的均質鋼裝甲,甚至有些只有二三十毫米。于是,可以攻頂的反坦克導彈誕生了。
反坦克導彈選擇坦克頂部裝甲進行攻擊,避開了坦克炮塔和車體正面的復合裝甲、爆反裝甲等防護裝甲,可以避實擊虛,讓比較輕型的反坦克導彈在戰斗部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對重型主戰坦克進行有效打擊,反坦克效果更出色。
掠飛式攻頂的反坦克導彈,通常采取直線飛行方式,只不過比常規反坦克導彈的飛行高度稍高,大約是坦克炮塔上方2~3米。
導彈的前部裝有一個非觸碰式的智能磁感應近炸引信,內部集成了光學、磁性、紅外線等傳感器,能夠對坦克進行各種測算,算出導彈飛抵坦克上方的距離和時間,保證導彈在恰好飛掠坦克炮塔頂部中間時爆炸,可獲得最佳殺傷效果。
等到導彈飛掠過坦克炮塔的正上方時,導彈上的智能磁感應近炸引信會迅速感應到坦克,瞬間引爆戰斗部,垂直向下布置的戰斗部形成的金屬射流從上而下擊穿坦克薄弱的頂部裝甲。
這時我手賤,插了一句:陶2和比爾那種平飛攻頂戰斗部,導彈飛行的時候是不旋轉的,攻頂戰斗部藥形罩始終是向下的。
而紅箭-8是一種彈體旋轉穩定的導彈,如果安裝攻頂戰斗部,那么戰斗部就會隨著彈體旋轉,無法垂直向下。怎么解決戰斗部的旋轉問題呀?
把一枚旋轉導彈改為不旋轉的導彈,耗費的精力和資源還不如研制一款全新的導彈。
于是大家作鳥獸散了,我到現在也沒想出怎么解決這問題。
通常,采用水平攻頂戰斗部的反坦克導彈,解放軍似乎不太感興趣,主要原因是使用場景過于狹窄,只用來打坦克、反裝甲目標(除非采用比爾導彈那種可翻轉的串聯斜置式聚能破甲戰斗部,但缺點是太復雜)。我們軍隊對反坦克導彈的使用需求非常廣泛,要求能夠打擊各類目標,具有多任務能力。
直到紅箭-12導彈裝備以后,采用了彈道式攻頂的俯沖模式,專門打擊坦克裝甲車輛薄弱的頂裝甲,同時也可以使用俯沖或平飛模式打擊堡壘工事,這樣的多面手才真正獲得部隊的喜愛。
彈道式攻頂的反坦克導彈就是導彈發射以后爬高到一二百米的高度,接近目標時沿著拋物線彈道俯沖攻擊。這種攻頂采用和直射導彈一樣的碰炸引信,不像掠飛攻頂那樣復雜,只需要優化飛行彈道的計算軟件就行。還可以切換成水平攻擊模式,打擊直升機、碉堡及工事等目標。
采用攻頂和直射兩種模式,平飛直射模式適合打擊敵人的碉堡工事,攻頂時飛行高度可達200米,可以接近俯沖的模式打擊敵人坦克的頂裝甲。由于坦克頂裝甲很薄,又不能使用普通的反應裝甲, 能夠摧毀世界上所有型號的坦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