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里頭總是有點不踏實,不是咱悲觀,是身邊的事、新聞里的事兒,湊一塊兒味不太對了。
1. 錢,好像變厚了,但能買的東西變少了。
這感覺賊真實,去趟超市,感覺沒買啥玩意兒,結賬時一看數字,心里就咯噔一下。
菜價、肉價、水果價,好像就沒停過往上拱,以前一百塊能拎一大兜子,現在掂量掂量輕了不少。
工資呢?好像還在原地踏步,或者漲的那點,遠趕不上物價,這就是為啥總感覺錢不經花了,錢包癟得賊快。
2. 存錢,好像又成了主流,前些年大家聊的是投資、消費升級,買買買。現在風頭有點變了,手里頭得多攥點現金才安心。
身邊的朋友,以前月光瀟灑的,現在也開始琢磨著得存點應急錢了。
3. 找錢的路子,好像變窄了。
以前經濟火熱的時候,機會多,跳個槽漲點薪,或者搞點副業,好像都挺有奔頭。
現在不少行業都喊著難,看看網上,多少人在問建筑行業沒落了咋辦?、設計人員沒飯吃了有啥出路,企業也在喊,高度關注成本,都在研究怎么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4. 負債壓力大
前些年房價高歌猛進,不少人咬牙上了車,背上了幾十上百萬的房貸,月供占了收入一大塊。
經濟好的時候,咬咬牙還能撐,可一旦有點風吹草動,收入不穩了,這月供就成了心頭巨石。
房貸、車貸、消費貸…利息高的那種,現在真成了負擔。
5. 消費沖動消失了
好像被澆了盆冷水,以前商場、步行街,周末節假日人擠人。現在除了過年過節那幾天,平時明顯感覺冷清了不少。
很多實體店,尤其是那些服務性的小店,開開關關,跟走馬燈似的,大家是真捂緊了錢包,能省就省成了主流心態。
不是不想消費,是理性消費占了上風,買東西前都得琢磨琢磨,這玩意兒是不是真有必要?有沒有更實惠的替代品?
這些征兆湊一塊兒,指向一個事,未來一段時間,咱普通人可能真得做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心理和物質準備了。
咱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
存錢!存錢!還是存錢! 這是最硬的道理。別嫌老套。建議存夠能覆蓋8-12個月生活開銷的應急錢,分開放點活期、貨幣基金、短期理財。
有多少存多少,聚沙成塔,關鍵是要有這個意識和行動,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現金為王,這話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候,絕對是真理。
降負債,特別是高息債,消費貸、信用卡分期那些玩意兒,利息咬人,能還就趕緊還,以后也盡量別碰。
房貸是大頭,沒辦法,但至少心里要有本賬,評估下萬一收入受影響,自己扛不扛得住。
扛不住的,現在就得琢磨開源節流,或者看有沒有協商空間,別讓債務把自己逼到墻角。
穩住工作,謹慎跳槽,大環境不那么熱乎的時候,保住飯碗就是勝利。不是特別好的機會,別輕易挪窩。
同時,琢磨琢磨怎么提升自己,學點技能,萬一真有個風吹草動,多一條路。
消費講究個性價比,理性消費不是不消費,而是聰明地消費。買東西前多問自己幾遍,這玩意兒非買不可嗎?有沒有更實惠的?家里的東西,能修則修,物盡其用。
少點沖動購物,多點精打細算,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家,不一定非要花大錢買新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