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報押金禮金”“日語惡意誹謗”——在日中國人社區欺詐同胞現象愈演愈烈
“日本空氣清新”“社會保障完善無需擔憂養老”——在這些甜蜜宣傳的誘惑下,移居日本的中國人正急劇增加。然而等待他們的并非“理想鄉”,而是同胞間相互榨取與競爭的惡性循環。從房地產詐騙到餐飲業惡意競爭,這個群體內部正上演著弱肉強食的生存游戲。
● 日本真是中國人的“理想鄉”?殘酷現實是......
近年來日本的中國人口激增已是有目共睹。日本法務省統計顯示,2023年在日中國人已達82萬。其中以“經營管理簽證”增長尤為顯著——只需500萬日元(約25萬元人民幣)注冊資本和固定辦公場所,即可攜家屬定居日本,超半數持有者為中國籍。
小紅書和微信上充斥著移民中介的煽動性廣告:“五年拿永住”“養老無憂”等宣傳語,讓許多人懷揣“日本烏托邦”的幻想踏上這片土地。但等待他們的卻是語言壁壘、制度差異,以及更殘酷的“同胞收割”現實。
● 從“互助”到“榨取”的同胞關系
初來乍到的新移民往往依賴先來的“前輩”。這本該形成互助關系,現實卻演變成赤裸裸的剝削。利用信息差向同胞收取天價中介費已成常態。
在大阪某次華人聚會上,多位持經營管理簽證者分享了令人震驚的遭遇。最典型的是住房陷阱:某些在日華人中介將實際押金禮金虛報數倍,差價盡入私囊。看不懂日文合同的移民只能任人宰割,有人甚至被收取了200萬日元(約合10萬人民幣)的“安家費”。
● 房地產市場的騙局狂歡
相比中國大都市,日本房產價格顯得格外誘人,加之土地私有制的吸引力,催生了華人“爆買”現象。但問題在于,中介往往也是同胞。
某華人透露:朋友購入整棟公寓時,黑心中介不僅隱瞞空置率,還安排同伙制造滿租假象,偽造租賃合同夸大收益。等發現大半空置時已追悔莫及。更惡劣的還有隱瞞“兇宅”歷史、刻意不告知即將產生的大修費用等騙術。一名中國留學生通過微信介紹的“房產公司”被騙數百萬日元,事后發現公司地址根本不存在。
● 民宿飽和,餐飲業現惡意誹謗
當下中國流行的“內卷”現象,正在日華人社會殘酷重演。持經營管理簽證者多從事貿易、房產、民宿及餐飲業,后兩者因門檻低已陷入惡性競爭。
大阪心齋橋有家口碑頗佳的餛飩店,因物美價廉深受華人及游客喜愛。但隨著同類中餐館激增,有競爭者竟推出相同菜單卻降價30%。更詭異的是,店主近期頻繁收到日語蹩腳的匿名明信片,寫著“中國菜難吃”“滾出日本”等字句——周圍人都推測是同行華人所為。“再這樣惡意中傷加上價格戰,我們真要撐不住了。”店主疲憊地說。
這種“誹謗+降價”的生存戰正蔓延到麻辣燙等熱門餐飲品類。雖然自由競爭無可厚非,但通過抹黑同胞、非理性降價等手段,早已背離健康商業邏輯。
● “遠離同胞”背后的共同體崩壞
日媒常報道“華人封閉社區”,但實際深入會發現:許多在日華人對同胞懷有強烈戒心。“同胞更危險”的認知甚至催生了“遠離同胞”的生存哲學。
這已不是真正的共同體,而是因內斗導致互助基礎崩塌的“潰散社會”。其核心問題并非信息差,而是徹底喪失的信任基礎——說著相同語言、流著相同血液的人們,卻在奉行著“叢林法則”。這種源自故土的競爭至上主義,正在沖擊日本固有的市場秩序。
要在這片異鄉生存,華人群體亟需重建“共生”倫理。否則同胞相殘導致的集體沉淪,幾乎是可以預見的結局。而這個命題,或許也是所有移民群體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共同課題。是時候該沉思:何為真正的“可持續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