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四川綿陽,男孩中考查分,緊張地將報名號,身份證號一一輸入計算機,輸入完畢,男孩撫著胸口深呼吸敲下回車鍵,扭頭對著鏡頭說“數學滿分”,回頭看了屏幕一眼,驚喜說“總分863!”站在身后的父母,原本已準備好安慰的擁抱,此刻卻張大嘴巴愣在原地——這場戲劇性的查分現場,讓“四川中考863分”瞬間引爆熱搜。(源自四川觀察等媒體)
耀眼的863分背后,藏著許多網友不曾了解的真相。四川中考實行一市一策,綿陽中考滿分900分,由文化筆試(800分)、體育與健康(80分)、藝術考查(20分)三部分構成。其中,語文和數學各150分,英語筆試120分加聽說測試30分,物理與化學合卷170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x70%),道德與法治與歷史合卷80分(地理生物80分,實驗操作20分。這與傳統750分制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去年綿陽考生創下的874分紀錄,同樣建立在相同的評分體系之上。分數從來不是孤立數字,它背后是一套精密的地方性評價規則。
四川中考方案很有意思,綿陽方案增加藝術、實驗操作、體育等高權重實踐類科目,使“非文化課”占比達24.4%(220/900),破除唯分數論。這種方案有利于選拔復合型人才,高分段考生需同時滿足:文化課頂尖(如數學滿分)+ 實驗操作排名前20% + 藝術體育全優,體現“全能型學霸”導向。
數學滿分的奇跡尤其令人驚嘆。考場上的每一分,都是對思維深度的嚴苛考驗。近年中考命題正悄然轉向:浙江2025年數學卷壓軸題滿分者達30人,北京卻因660分以上考生扎堆被詬病“考核零失誤而非真能力”。當綿陽男孩在減少題量、增加思維深度的新題型中突圍而出時,其滿分背后正是基礎題全對與難題突破的雙重勝利——這恰是浙江名師強調的“得基礎者得天下”。
當掌聲與質疑交織,教育公平的討論再度升溫。有人驚嘆“理綜天才橫空出世”,也有人憂慮“高分是否源于過度內卷”。但更多聲音指向建設性方向:浙江寧波試點綜合高中,僅需語文數學合格即可升學,學生入學后自由選擇普高或職教課程,實現學分互認或多元發展;中科大少年班為特長生開辟通道,15歲浙江少年為中考“練兵”參加高考,多元路徑正在打破唯分數論的枷鎖。當然,少年班通道雖打破年齡限制,但專家警示需防范“神童焦慮”(張才,2024)。
分數揭曉的驚喜片段,終將融入漫長求學的星河。 當2023年那位創下874分的綿陽學子如今在高中繼續深耕,內蒙古考生因高考實際分比預估高出30分而重新審視自我,我們終將明白:查分時刻的悲喜只是起點,教育真正的價值在于點燃持續生長的火種。在分數與素養的天平上,每個孩子都該擁有不被定義的可能。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