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興國
大連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營養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
遼寧省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遼寧省營養學會副會長、遼寧省營養師協會副會長
大連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臨床營養與健康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文章來源:營養醫師王興國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引言:
差不多每個月,我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近期發表的、飲食營養健康相關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進行匯總。如果讀者對某一個研究感興趣,可以按圖索驥去查閱該研究論文的原文。世上本來沒有可靠結論,研究文獻多了,就成了可靠結論。
在正式發文獻解讀之前,先轉一下《Science》雜志5月14日的報道,大量利用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考察調查(NHANES)數據的低質量論文涌現。這些論文不僅質量低下,還可能由“論文工廠”(出售論文署名權的商業實體)推動,并通過AI生成文本輔助完成,威脅學術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NHANES是一個公開的美國健康數據集。自2022年起,利用NHANES數據的論文數量急劇增加。目前利用美國NHANES數據庫已經發表了17515篇Medline收錄的論文,其中,中國學者發表了第二多的論文,高達7596篇。
這些論文通常遵循固定模式:選擇一種健康狀況、一個可能相關的環境或生理因素,以及特定人群(如研究65歲以上男性維生素D水平與抑郁癥的關系,或18至45歲女性牙齒健康與糖尿病的關系)。這種模式像是“研究填空游戲”,通過不斷替換變量生成新“發現”。許多NHANES論文選擇性分析數據(如限定特定年份或年齡段),以追求統計顯著性結果。
NHANES并非唯一易受濫用的數據集。其他大型健康數據集,如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同樣可能被類似方式利用。
我查了一下自己之前轉發的文獻解讀,其中有近二十篇論文來自上述數據集。因此,我們一邊要學習這些論文,一邊要對它們保持警惕,不能僅憑一篇論文就下結論,不能唯論文論。我以后也盡量少轉發來自NHANES數據集的論文。下面是Renal Failure雜志新近發表的一篇來自NHANES數據集的低質量論文(下圖),來自北京某家醫院:酸奶和泡菜等高活菌食物越多,則慢性腎臟病(CKD)風險越低。
接上一期:
11
高升糖指數(GI)飲食與潰瘍性結腸炎風險增加有關
《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發表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等機構的前瞻性大型隊列研究(下圖),從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中篩選了超過12萬名初始時無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病史的參與者,并通過網絡問卷多次記錄其日常飲食攝入,計算其平均GI和GL。在為期約10年的隨訪過程中,研究共記錄到335例新發UC病例和133例 CD病例。
分析結果顯示,膳食GI越高,未來罹患潰瘍性結腸炎(UC)的風險就越高。GI每增加一個標準差,UC的發病風險上升了13%;而將人群按GI從低到高分為四個等級時,GI最高組的UC發病風險比最低組高出近46%。但GI與克羅恩病的關系并不顯著,兩者之間未發現明顯的關聯。
12
肌肉中NMN即使降減少85%,似乎對實驗小鼠也沒啥影響
煙酰胺單核苷酸(NMN)作為 NAD 的前體,能夠有效提升體內 NAD 的水平,近年來被作為一種抗衰老補充劑。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細胞內一種關鍵的輔因子,廣泛參與調節能量代謝、氧化損傷和炎癥反應等重要生物學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 NAD 水平會逐漸下降,這被認為與衰老相關的諸多問題密切相關。
《細胞》子刊Cell Metabolism發表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小鼠實驗研究(下圖),通過基因敲除,破壞成年小鼠骨骼肌中的 NAD 的生物合成,將 NAD+ 水平減少了 85%,然而,小鼠模型的肌肉質量、組織完整性、收縮力和運動表現均未受影響,在分子水平上,NAD 耗竭的肌肉表現出正常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線粒體特征,以及保持正常的 DNA 甲基化水平。即使在一生中 NAD 耗竭的情況下,全身和肌肉健康標志物仍保持在正常水平。
這些結果提示,遠超衰老相關的下降水平的 NAD 耗竭,并不會損害肌肉功能或加速其隨衰老而出現的退化。鑒于人體內 NAD 水平隨著衰老只會下降約 30%,這項研究結果對通過補充劑提高 NAD 水平來抗衰老提出了質疑。
13
脫因咖啡(無因咖啡),想說愛你不容易
著名期刊Annals of Oncology發表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見后),基于超過12萬名美國成年人長達36年的隨訪數據(一個發現34120例癌癥)發現,脫因咖啡的攝入量與總體患癌風險增加無關。但從具體到特定種類的癌癥,發現喝脫因咖啡與腸癌和侵襲性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降低相關,而與膀胱癌風險增加有關(非吸煙者)。
具體地說,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平均每天喝脫因咖啡0.1-0.9杯(1杯=236.56毫升)、1-1.9杯、2-2.9杯和≥3杯的人,患膀胱癌的風險分別增加30%、42%、43%和79%。在女性中沒有觀察到這種相關性。
研究者分析,這可能與生產脫因咖啡過程中用到的化學物二氯甲烷殘留有關,二氯甲烷具有潛在致癌作用。不過,研究者也指出,不能僅憑這個研究就建議男性少喝脫因咖啡。
Zhang Y, Ma C, Zhao L, Mucci LA, Giovannucci EL. Decaffeinated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Ann Onc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 2025. doi:10.1016/j.annonc.2025.03.018
14
何為“不健康飲酒”
新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任何程度飲酒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基于這一關鍵發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更新其指南,明確指出不存在安全飲酒量。
然而,目前多數衛生部門尚未完全采納這一新證據,仍依據傳統標準設定“建議飲酒限量”,將超限量飲酒定義為“不健康飲酒”,并將其劃分為兩類:危險性飲酒和酒精使用障礙。
危險性飲酒又包括“大量飲酒”和“豪飲”。前者指女性一周飲酒>7單位,或男性一周飲酒>14單位。后者(豪飲)指女性一天飲酒>3單位,男性一天飲酒>4單位。
1單位(標準飲酒單位)=12盎司啤酒(酒精度5%,一般指體積百分比)=5盎司葡萄酒(酒精度含量為12%)=1.5盎司白酒(酒精度40%)。【1盎司≈30毫升】
酒精使用障礙是一種嚴重損害健康和功能的適應不良的飲酒模式。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中,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所述的11項酒精使用障礙標準中的2項或2項以上。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使用篩查工具AUDIT-C和單一項目酒精篩查問卷(下圖右)來識別“不健康飲酒”。
AUDIT-C評分范圍為0~12分,評分較高表明不健康飲酒的程度較嚴重。女性總分≥3分,男性總分≥4分一般被視為陽性,需要進一步評估。
“單一項目酒精篩查問卷”(豪飲)有一次或多次(無論性別)被視為陽性篩查結果,需要進一步評估。
如果AUDIT-C評分≥6分,或者每月都有一次或多次“豪飲”,則屬于較嚴重的危險性飲酒。可用11項飲酒癥狀自評量表(下圖左)來評估是否符合“酒精使用障礙”標準。總分范圍為0~11分;2或3分表示輕度飲酒癥狀,4或5分表示中度飲酒癥狀,6~11分表示重度飲酒癥狀。
15
超加工食品吃得越多,死亡風險越高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發表的研究(下圖),評估了超加工食品消費在8個國家中的流行病學負擔,包括巴西、美國、英國、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智利和澳大利亞。
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的攝入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線性劑量反應關系,每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7%。
在8個國家中,超加工食品消費導致的死亡風險存在差異,從哥倫比亞的3.9%到英國和美國的14%不等。
超加工食品,是指在已經加工過的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是高糖、高脂、高鹽食品,長期食用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超加工食品是根據Nova分類定義的,涵蓋多種即食產品,包括甜味零食、咸味零食、冰淇淋、含糖飲料等多種即食食品。
16
確診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損后34年內中風者過半
Diabetes Care雜志發表來自阜外醫院的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顯著增加長期中風風險。
該研究納入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中于1986年新診斷2型糖尿病(n=598)、糖耐量受損(n=540)和糖耐量正常(n=494)的受試者,進行了34年隨訪。其中,糖耐量受損人群被隨機分為6年生活方式干預組(n=405)或對照組(非干預組,n=135),見下圖。
結果顯示,34年隨訪期間,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預組和干預組糖耐量受損人群、糖耐量正常人群中累積中風發病率分別為65.4%、62.8%、49.8%和38.2%。校正年齡和性別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風發病率明顯高于糖耐量受損人群(24.3/1000人年 vs. 18.5/1000人年)。
校正危險因素后,與糖耐量正常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預組和干預組糖耐量受損人群的中風風險分別增加80%、52%、33%。
文獻:Stroke Incidence Evolution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 34-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MAY 15 2025
17
老年人糖尿病一定要注意低血糖的巨大危害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發表社論(研究見下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臨床實踐中常遭遇多重問題,多藥聯用,故比一般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嚴重低血糖和整體衰弱狀態。
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低血糖事件,并采取措施預防其發生。嚴重低血糖事件可能導致跌倒、認知功能障礙、腦卒中以及心血管等嚴重不良事件。
文章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屬多因素復雜影響,應注意這些方面:
1)放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水平,避免過度強化控制血糖;
2)鑒于老年群體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這可能對血糖控制產生不利影響;
3)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優化其藥物治療方案,涵蓋治療其他共存疾病的藥物選擇。優先考慮安全性更高的藥物以替代那些具有較高風險的藥物。
18
糖尿病前期,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或服用二甲雙胍均可降低轉化為糖尿病的風險
《柳葉刀》子刊"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發表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下圖),對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DPP)結果研究(DPPOS)進行了長期隨訪,共涉及3234名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結果顯示:
在長達21年的研究期間,與對照組相比,強化生活方式干預、二甲雙胍組的糖尿病發病率分別降低了24%、17%,中位無糖尿病生存期分別延長了3.5年和2.5年。
二甲雙胍組,每日兩次,每次850毫克。化生活方式干預組提供強化干預課程,旨在通過飲食和運動實現至少7%的體重減輕。
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DPP)是之前進行的一項為期3年的隨機臨床試驗,與對照組相比,強化生活方式干預使2型糖尿病發病率降低了58%,二甲雙胍治療降低了31%。上面這個研究是對DPP的長期隨訪研究。
19
缺鐵性貧血增加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風險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顯示,缺鐵性貧血獨立且顯著地增加年輕群體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風險。
分析顯示,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腦卒中風險增加39%,而且獨立于其他危險因素。
Gollamudi J, Al-Kindi S, Nayak 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EJHaem. 2025 Apr 23;6(2):e70008.
20
果不其然,2歲以前生長好,青春期長更高
2025 年歐洲兒科內分泌學會與歐洲內分泌學會聯合大會(2025 ESPE-ESE)上,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發現早期生長良好(2歲前)的個體往往在青春期表現出更顯著的身高增長。
研究納入了4700名個體,涵蓋了從嬰兒期、童年期、青春期直至成年期的縱向身高測量數據,運用QEPS模型對個體的生長曲線進行擬合。
研究指出,生命早期生長可解釋約 38% 的青春期生長變化,而成年身高的差異中約 67% 可歸因于早期生長。
21
心理健康有問題的青少年刷手機時間更久
《自然》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發表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下圖),納入英國3340 名 11-19 歲的青少年的調查數據(16% 的參與者至少有一種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抑郁、焦慮、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
分析結果顯示,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比同齡人多 50 分鐘,他們還更有可能對社交體驗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滿。
22
他故意讓毒蛇咬了200次,練就百毒不侵之軀
在近20年的時間內,Friede被19種致命毒蛇咬了超過200次,此外還給自己注射了數百次毒蛇毒液,累計自我免疫次數達到了856次。這其中包含了眼鏡蛇、黑曼巴蛇、響尾蛇、太攀蛇等最為致命的毒蛇。
這個與蛇毒為伴的硬核狠人,不僅自身安然無恙,還主動為科學界提供了全球獨一無二的研究材料——從他的血液出發,科學家開發出了能保護十余種致命毒蛇的廣譜抗蛇毒血清!
相關研究刊登于最新的《細胞》雜志(下圖)。
他在2001年第一次被咬傷——準確來說是在一個小時內連續兩次被眼鏡蛇咬到后,他也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在醫院昏迷了4天才醒過來。經歷了這次危機,Friede決定在這條險路上繼續走下來,把自己“武裝”得更強。
23
炎癥性腸病( IBD)為何越來越多
關于炎癥性腸病( IBD),包括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發病情況。4月30日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下圖),匯集了超過一個世紀(1920-2024年)的數據,覆蓋全球82個地區、522項人群研究,堪稱IBD流行病學領域的“百年全球檔案”。除了發病率和患病率的歷史變遷,該更首次利用復雜的機器學習算法和數學模型,為IBD在全球范圍內的演變路徑繪制了一張清晰的“進化圖譜”。
他們發現,IBD的傳播和爆發并非雜亂無章,而是遵循著可預測的、跨越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流行病學模式。總體上,該研究數據支持下面的“西方化”(Westernization)假說: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高脂、高糖、精加工食物增加,即“西方飲食”)、衛生條件(過度清潔減少早期微生物暴露)以及環境暴露(污染、工業化學物質等)發生變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宿主的遺傳易感性,改變腸道微生物組(Gut Microbiome)和免疫反應,最終導致IBD發病率的上升。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6 月 24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99606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