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機器人大課堂
機器人的觸覺,終于不用靠堆傳感器了。
劍橋大學團隊在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的最新研究,用一塊明膠基水凝膠——對,就是做果凍的那種材料——實現了172萬個信息通道的觸覺感知。
不是在柔軟基底上密密麻麻貼傳感器,而是讓整塊材料變成一個巨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只在材料邊緣布置32個電極,通過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IT),就能監測863,040條不同的電流路徑。這套系統可以同時識別6種不同類型的刺激:人體觸摸、導電物體接觸、絕緣物體按壓、局部加熱、損傷,甚至多點觸摸。
最炸裂的是,他們還用這種方法做了一只完整的機器人手。整只手完全由水凝膠制成,電極全部集中在手腕處。即便觸摸指尖這種遠離電極的位置,系統也能實現25毫米精度的定位。
▍為什么不能一直堆傳感器?
做過機器人的都知道,傳統電子皮膚的痛點有多痛。
論文開篇就指出了現有多模態機器人皮膚的三大問題:制造繁瑣、軟硬界面容易損壞、信號干擾嚴重。
傳統方法依賴于在柔性基底中嵌入多個小型傳感器組件。這種方法需要在大表面上分布和連接多個小組件,不僅制造過程復雜,還限制了皮膚只能做成簡單形狀。由于存在多個軟硬界面,這些皮膚通常無法拉伸,或者極易損壞。
劍橋團隊的思路完全不同。他們把整塊水凝膠變成了一個連續的傳感場。通過在材料周圍施加交流電,在內部形成復雜的電場分布。任何外界刺激——觸摸、加熱、損傷——都會改變局部導電性,進而改變電場。
根據機理分析,不同刺激改變導電性的方式各不相同:
用絕緣物體按壓或切割損傷,都會局部降低導電性,導致更少的電流流過該區域
熔化和導電物體接觸都會局部增加導電性
單指人體觸摸通過分流效應將少量電流導入地面
多指觸摸則為電流提供了新的流通路徑
實驗數據顯示,在特定電極配置下,損傷產生了28mV的電壓變化(最大),絕緣按壓只有2.2mV,而導電觸摸和熔化分別產生了-26mV和-19mV的負向變化。
▍172萬個通道,怎么處理?
32個電極,理論上可以形成863,040種不同的四電極測量組合??紤]幅值和相位兩個維度,信息通道數達到172萬個。
數據太多也是煩惱。根據論文數據,如果全部監測,幀率只有0.02Hz。但如果只監測一個配置,幀率可以達到33kHz。
研究團隊采用了數據驅動的配置選擇方法。他們先在圓形測試膜上進行實驗,對7種刺激(包括一種對照刺激)在3個位置進行測試,記錄所有1680個配置的響應。
通過主成分分析(PCA),他們為每種刺激類型生成了特征"指紋圖譜"。這些圖譜顯示了哪些電極組合對特定刺激最敏感。實驗顯示,通過這種方法識別出的"通用"最佳配置和每種模態的"獨特"配置各不相同,說明不同刺激確實產生了可區分的電場變化模式。
在定位實驗中,研究人員用機械臂在膜上隨機放置了1000次鋼螺母。結果顯示,使用F檢驗方法篩選的50個最佳配置,定位效果優于使用150個傳統相鄰/相對配置。誤差可以快速收斂到10毫米以下。
更有意思的是跨模態知識遷移。在導電物體接觸數據上訓練的模型,其學到的主成分映射可以直接應用于其他模態。絕緣按壓在同一映射中產生了相反方向的響應向量,這與其相反的導電性變化機制一致。
從平面到手形:復雜3D形狀的感知突破
把技術從實驗室的圓片擴展到實際的3D形狀,是研究的重頭戲。
研究團隊制作了一個成人大小的空心手套,完全由水凝膠制成,32個電極全部集中在手腕位置。制造過程包括:先用硅膠在3D打印手模上翻模,插入較小的內模,添加含導電線的柔性套管,然后灌入水凝膠。凝固后取出內模,得到空心結構。
實驗數據相當亮眼:
手的表面積為38,000平方毫米
測試了1080個隨機觸摸位置
使用指紋識別方法預選了2784個配置
平均定位誤差24.7毫米(使用500個F檢驗篩選的通道)
僅用10個最優配置,定位誤差就能控制在40毫米以內
在100小時的環境監測實驗中,系統準確追蹤了19-25°C的溫度變化和38-72%的濕度變化。同時進行的250次觸摸測試,平均定位誤差為26.3毫米。
由于電極都在手腕,離指尖最遠,那里的靈敏度最低。但即便如此,系統仍能檢測到指尖的輕觸。當手指彎曲時,材料拉伸改變了局部電阻,提供了本體感受信息。
使用篩選后的配置,數據采集速率可以從監測所有通道時的0.02Hz提升到監測10個通道時的3.3kHz。
當然,本研究也坦誠地討論了局限性。水凝膠在典型環境溫濕度范圍內會有機械性能波動,最高工作溫度相對較低。濕度影響可以通過添加非滲透覆蓋層來減輕,但這會引入多層結構的脫層風險。
這項研究的核心貢獻在于提出了一種新的傳感器設計范式:用簡單材料配合智能算法,而不是不斷增加硬件復雜度。這種方法不僅降低了制造難度,還通過信息冗余提高了系統魯棒性。
從一塊看似普通的水凝膠,到擁有86萬條感知通道的智能皮膚,這個轉變的背后,是人類對"感知"這一概念的全新理解。也許真正的智能,不在于硬件的復雜,而在于如何從簡單中提取復雜,從混沌中發現秩序。
論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q2303
【免責聲明】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只為學術新聞信息的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