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這本書之前,想和你們分享這本書的作者:
麥克斯·班尼特(Max Bennett) ,這位老兄的履歷,簡直像科幻片里走出來的“科學企業家”雙修人設。他干過兩件特酷的事:
1. 創業實戰派: 25歲就聯合創辦了AI營銷公司Bluecore,用算法預測消費者會買啥。這家公司多次入選“全美增長最快企業500強”,估值超10億美元 后來又創立Alby,專注幫企業把大語言模型整合進網站,打造智能導購系統 簡單說,你網購時那些“猜你喜歡”,背后可能就是他的技術。
2. 跨界研究狂: 經濟學和數學雙學位出身,卻跑去研究古生物神經結構,在權威期刊發論文時因為太困惑“為什么AI能下贏圍棋冠軍,卻擺不好洗碗機餐具?”,他翻遍5億年動物進化史找答案,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進化神經科學專家
今天的人工智能,能寫莎士比亞風格的詩、擊敗國際象棋大師、通過司法考試,卻在擺洗碗機餐具這類“簡單任務”上笨手笨腳。
這種矛盾背后,是當前AI發展的核心弊端:它跳過了生物演化的漫長試錯,直接復刻人類智能的“結果”,卻缺失了進化中層層遞進的底層能力。
在《智能簡史》中給出了驚人答案:人腦的10億年進化史,藏著AI突破的關鍵密碼。而這本書對職場人的啟發,或許比技術本身更值得深思。
(選填) 圖片描述
1. 轉向(6億年前):線蟲的自動駕駛邏輯
線蟲沒有眼睛,卻能靠嗅覺梯度畫圈逼近食物。它的神經回路只有兩條硬編碼規則:
“氣味變濃→直行;氣味變淡→轉向”。 職場:就像新人憑KPI導航工作(如“點擊率升→繼續;投訴增→調整”),但機械執行無法應對復雜場景。2. 強化(5億年前):多巴胺獎懲制
脊椎動物進化出“基底神經節”,多巴胺像“行為評分器”,通過即時反饋讓動物記住“什么該做/不該做”。例如:
正確行為:小狗抬起爪子→你立刻給它肉干(獎勵)→小狗大腦釋放多巴胺↑→它記住“抬爪=快樂”錯誤行為:小狗亂咬沙發→你輕拍它鼻子說“不行”(懲罰)→多巴胺分泌受抑制↓→它學會“咬沙發=不快樂”
人類靠多巴胺+社會經驗預判長期收益,而AI只能依賴工程師設定的延遲且片面的獎勵函數,導致動力不足,比如電商客服的例子:
(選填) 圖片描述
3. 模擬(1億年前):小鼠的腦內預演
侏羅紀的小型哺乳動物為躲避恐龍,進化出新皮質,能暫停行動、腦內預演逃生路線。
數據對比:人類做決策前平均模擬3-5種可能結果,而ChatGPT的答案僅依賴統計概率,無法真正設想未來。
4. 心智建模(3000萬年前):黑猩猩的宮斗權謀
靈長類動物為爭奪族群地位,發展出心智理論——推測同類意圖、結盟或欺騙。
實驗:黑猩猩會故意誤導競爭者藏食位置。
AI盲區:當前AI無法理解“老板說‘再想想’=不滿意”,無法去挖掘話里有話5. 語言(10萬年前):人類的集體操作系統
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知識壓縮與傳承的載體。班尼特指出關鍵:
人類嬰兒通過“咿呀對話”重構大腦神經連接,而LLMs(大語言模型)僅統計詞頻關聯 這里可以參考:GPT-4能寫法律文書,卻不懂正義的溫度;職場新人背熟話術,仍難處理客戶情緒沖突職場人能學到什么? 1. 用“哺乳動物式模擬”做決策
項目啟動前,模擬最差情景(如“若供應商違約,B方案是什么?”),減少試錯成本
2. 修煉“靈長類心智建模”力
心智建模,也就是聽懂人話。這有點像和女生談戀愛,【嘴里說不要,其實心里要得不要不要的】。特別是東方人說話比較委婉,我們要去分析語言背后藏著的心理訴求,這樣才能在生活、工作上游刃有余。
3. 避免AI式災難性遺忘
建立個人知識庫,讓經驗像生物神經網般持續生長。
4. 激活語言背后的神經重構
人類語言依賴神經可塑性重塑大腦,ChatGPT只是模式匹配。與其背模板,不如用費曼學習法(向他人復述概念),也是培養你的學習力,逼迫大腦深度重構知識。
當然,你也不要太焦慮。班尼特曾說過,大腦是40億年宇宙打造的產品。它的每一層進化,都是應對混沌世界的生存策略。理解它,方能駕馭AI,而非被算法取代。
我是@二狗和奶牛,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