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6月19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謝夫喬維奇視頻會談,雙方就經貿問題深入交流。可次日,歐盟突然發布限制中國企業參與超500萬歐元醫療器械招標的禁令,這背后究竟有何隱情?
歐盟依據2022年通過的《國際采購工具》(IPI)實施這一禁令。根據該工具,歐盟有權對其認為在政府采購市場上未給予歐盟企業公平待遇的國家采取限制措施。此次禁令規定,中國企業不得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招標項目。若中標者使用中國產醫療器械,其比例不得超過50%,除非沒有替代供應商。禁令涵蓋成像設備、人造器官和醫用服裝等多種醫療設備。
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資料圖)
歐盟聲稱,此舉是對中國長期將歐盟生產的醫療器械排除在政府采購之外的回應,目的是促使中國停止對歐盟企業和產品的歧視,以實現所謂的“公平競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于歐盟的這一禁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20日的記者會上明確回應,歐盟標榜自己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可實際上卻一步步走向保護主義。歐盟頻繁動用單邊經貿工具,打著“公平競爭”的旗號,干的卻是“不公平競爭”的事,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中方一直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嚴格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和世貿規則,并且始終主張通過對話磋商來解決貿易爭端。中方希望歐盟能夠遵守市場開放的承諾,遵循世貿組織規則,為中國企業營造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推動中歐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同時,中方也將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商務部雖暫未發布詳細應對措施,但從過往經驗看,面對不合理貿易限制,商務部一般會從多邊和雙邊兩個層面行動。多邊層面,會在世貿組織框架內申訴,尋求公正裁決;雙邊層面,會與歐盟溝通,表明立場,必要時采取反制措施,限制歐盟相關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在醫療器械貿易領域,中歐之間一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從市場規模看,據歐洲醫療技術協會數據,2023年歐盟醫療技術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歐元,政府采購占比達70%。而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雖規模龐大,但歐盟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面臨諸多挑戰。
從貿易數據看,中國對歐盟的醫療器械出口額雖呈穩步增長態勢,在總出口額中的占比達到了18.5%,但與歐盟醫療器械產業的整體規模相比,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的份額仍相對較小。不過,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迅速,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憑借較高的性價比,逐漸在歐盟市場嶄露頭角,對歐盟本土產業構成了一定競爭壓力。
歐盟一些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在中低端產品領域競爭力不足,市場份額被中國產品逐步蠶食。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中國企業也在加大研發投入,不斷縮小與歐盟企業的差距,這讓歐盟部分企業感到不安。歐盟此次出臺禁令,很可能是為了保護本土醫療器械產業,維持其在市場中的優勢地位。
馮德萊恩(資料圖)
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而言,短期內,歐盟市場拓展計劃受阻。原本計劃參與歐盟招標項目的企業,相關業務不得不擱置,企業營收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是一些專注于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產、對歐盟市場寄予厚望的企業,面臨的沖擊更為嚴重。這些企業為進入歐盟市場,在產品認證、市場推廣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禁令使這些投入面臨無法收回的風險。
長期來看,這一禁令或許會成為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發展的新契機。它將倒逼中國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企業會更加注重技術創新,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加速拓展其他海外市場,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同時,企業也會更加關注國內市場,推動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歐盟實施禁令,對自身也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從醫療機構角度看,限制中國醫療器械產品進入,可能導致采購成本上升。中國醫療器械產品以性價比高著稱,禁令實施后,歐盟醫療機構可能不得不選擇價格更高的其他國家產品,這無疑會增加醫療體系的負擔,最終由歐洲民眾買單。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過度保護本土產業不利于歐盟醫療器械產業的長期創新和發展。缺乏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歐盟企業可能會減少創新動力,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逐漸下降。此外,這一禁令還可能破壞中歐長期以來建立的良好經貿關系,影響歐盟在全球市場的形象和地位,使其他國家對歐盟市場的開放性和公平性產生質疑,進而影響歐盟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
經濟層面,歐盟此舉主要是保護本土產業。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飛速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國產品憑借性價比優勢在歐盟市場占據一定份額,威脅到歐盟本土企業利益。歐盟希望借禁令保護本土企業,維持就業與產業優勢。
但從長遠看,這一做法不利于全球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產業相互依存,通過競爭與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歐盟限制中國產品,雖短期內保護本土企業,但長期會削弱產業創新活力,使歐盟企業在全球競爭中逐漸落后。
馮德萊恩(資料圖)
政治上,美國因素不可忽視。美國一直試圖遏制中國發展,在貿易領域不斷對中國施壓。歐盟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國影響,此次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實施禁令,可能是迎合美國遏華戰略。美國希望通過鼓動歐盟等盟友對中國采取限制措施,在全球范圍內孤立中國,阻礙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歐盟內部不同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和利益訴求存在差異。部分國家經濟與中國聯系緊密,在對華政策上較為務實,希望維持與中國的良好經貿關系;而部分國家受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在對華問題上較為強硬。此次禁令的出臺,反映出歐盟內部不同勢力的博弈結果,強硬派暫時占據上風,主導了歐盟的對華政策走向。
此次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實施禁令,無疑給中歐經貿關系蒙上一層陰影。但中歐經貿合作規模龐大,互補性強,合作才是雙方的最佳選擇。
未來,在貿易領域,中國可能會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對歐盟的禁令提起申訴,尋求公正裁決。同時,中國也可能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對歐盟部分產品設置貿易壁壘,限制其進入中國市場,以此促使歐盟重新審視這一不合理的禁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