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上海電影節期間,有幾場上映的是老片子,也是電影節活動的一部分,有一部老電影,一票難求。除了電影本身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不朽巨片,還有一個原因和亮點,是這是重新配音的滬語版本,這部片子,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部片子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它的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也是毋庸質疑,為什么要重新配音,還是滬語版本呢?上海電視臺有個紀錄片,記者走訪了譯制該片的上譯廠的主創人員。
除了是向中國電影誕辰紀念致敬,主創人員也說,用方言更能表現出人物環境,他們這次的方言版本,就是用上海話和四川話來反映電影表現的那個時期環境。我還記得,采訪里,喬榛老師說,電影里的一個角色是上海郊區的農民,所以他就用的是他的家鄉話閔行話來給這個角色配音,這也符合電影里的那個年代環境。
所以,我也是對這個滬語版本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很是期待,不知道以后影院還是網絡平臺是否能讓我如愿。
上譯廠這樣滬語配音,不單單是對一部電影的藝術再創作,也是為上海話的推廣做貢獻,讓更多的觀眾接觸到上海話,繼而喜歡上海話。
推廣上海話和推廣普通話并不對立,它們都是可以互相映襯的,就像為什么更多的上海人會更喜歡滬語版本的,因為上海話有普通話無法表現的意境和韻味。就像電視劇《繁花》,那些抵制和排斥滬語版本的外地人,是多么愚昧可笑。他們在上海話面前的手足無策,就像還沒有開化的猴子,總是覺得自己就是山里的大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