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根據結婚人數能預測出生人口嗎?》提到,最近某自媒體發表文章,比較了近幾年的全國結婚人數和出生人口。但我看了這個自媒體采用的出生人口數據,是七普修訂前的數據。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自媒體引用2011-2019年的中國出生人口數據,都是采用七普修訂前的數據。甚至,有些著名經濟學家也是如此。例如,最近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發表了一篇文章《再論——中國人口往何處去?》,文中的圖1《中國新出生人口數預測》里的2011-2019年的出生人口就是采用七普修訂前的數據。
那么,七普修訂前的數據與七普修訂數據有什么差別呢?
我們知道,七普是在2020年進行的,而七普的主要數據是在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2021年5月17日紅星新聞報道:“上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正式公布。針對社會上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與前一年非普查人口數據存在較大出入的質疑,5月1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對此回應稱,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與非普查年份數據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這兩個數據的口徑不同。非普查年份的人口數據是通過抽樣、推算得到的,所以存在抽樣調查的誤差。普查年份是通過全面調查來獲得,數據更加全面準確。”
付凌暉說,根據國際慣例人口普查之后,會對兩次普查數據進行修訂,消除抽樣統計和人口普查的數據差異。目前國家統計局正在對兩次普查之間的總人口、出生人口、戶籍人口、城市化率等相關數據進行修訂。2016年,原公布的出生人口數是1786萬人,根據普查分年齡人口數據修訂后,出生人口為1883萬人,增加97萬人。2017年,原公布的出生人口數據是1723萬人,修訂后為1765萬人,增加42萬人。“兩次普查間對應的相關年份出生人口平均每年要修訂增加大概100萬人左右。有關詳細的數據會在2021年《中國統計摘要》上發布,希望大家及時關注”。
現在既然已經有七普修訂數據,那么,我們在引用2011-2019年的出生人口數據時,就應該以七普修訂數據為準。為何很多自媒體現在仍然采用七普修訂前的數據呢?我估計其中一個原因是,七普修訂前的數據比七普修訂數據更容易獲得。
比如,如果某位網友想查找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那么他可以很容易找到《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里面的數據顯示“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出生率為12.95‰”。這份統計公報里的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就是七普修訂前的數據。
那么,從哪里可以找到七普修訂后的2016年出生人口數據呢?近幾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并沒有直接給出七普修訂后的2016年出生人口數據,但給出了出生率數據。例如,《中國統計年鑒2024》顯示,2016年出生率為13.57‰。
請注意:《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出生率為12.95‰,而《中國統計年鑒2024》顯示2016年出生率為13.57‰。前者是七普修訂前的數據,后者是七普修訂后的數據。
下面我就以2016年出生人口為例,來說明怎樣根據出生率來計算出生人口。
由出生率的計算公式:
某年出生率=該年出生人口/年平均人口,
可得:
某年出生人口=該年平均人口×出生率
《中國統計年鑒2024》顯示,2015年末總人口為138326萬人,2016年末總人口為139232萬人,那么2016年平均人口為(138326萬+139232萬)/2= 138779萬人,可以計算得:
2016年出生人口=138779萬×13.57‰=1883萬人。
綜上所述,七普修訂前的2011-2019年出生人口數據,可以從統計公報直接獲得;而七普修訂后的出生人口數據,卻需要計算而得。所以,很多自媒體要么不懂得怎樣計算,要么懶得計算,所以他們采用的是七普修訂前的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