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金子總會發光,是明珠總不至于蒙塵。
這不,董晴,37歲,就靠著電視劇《以法之名》強勢出圈了——無他,唯“實力過強”爾。
她飾演是張文菁。
作為一名辯護律師,她有著在法庭公然質問尋求司法公正的大無畏精神和反抗精神,卻也因“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而成為了被槍打的出頭鳥,一人難抵千軍萬馬的腐敗勢力,受盡威脅,她最終不得不被迫認罪,含冤妥協。
“張文菁”戲份不多,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雖千萬人吾往矣,她作為先行者,以一己之力撕開了黑暗腐敗的口子,這便足以掀起公平正義的千層浪。
演員董晴讓觀眾頗為眼前一亮,她的表演頗具戲劇張力和感染力。
雖然張文菁并非主角,而是個小小配角,但因為有董晴錦上添花的表演加持,人物弧光有了,劇情被盤活了,觀眾的情緒沸騰了。
董晴在的幾集簡直成了戲眼一般的存在。
臺詞振聾發聵、鏗鏘有力,情緒充沛飽滿、細膩精確,從據理力爭到無奈妥協,表演前后轉換自然貼切,張弛有度,好幾個瞬間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董晴的表演尤為渾然天成。
作為觀眾,你不會分心,而只會被其表演牢牢鎖定,然后在心里對其拍手稱快——無須其他形容,“專業”二字便是對董晴的最高評價——她是個好演員。
演員的價值永遠不在于流量多少,而在于創造出的作品是否能打,塑造出的角色是否被觀眾所認可。
無疑,董晴不止一次向觀眾證明了她的不俗演技。
《追光的日子》里的白潔;
《塵封十三載》里的杜梅;
《去有風的地方》里的謝曉春;
《執念如影》里的喬穎莉;
《心居》里的葛玥;
《創業年代》里的關桃;
《武動乾坤》里的林青檀;
《親愛的活祖宗》里的甄可意;
《最好的我們》里的蔣年年;
《西小河的夏天》里的沈秀娟......
一路走來,演藝圈競爭激烈,有人大爆,有人上位,有人過氣,而董晴皆不在此行列,她一向不溫不火,很多人都不能立馬叫出她的名字,她走的是“小火慢燉”模式。
“我現在就在生活當中,反正我也沒特別有名兒。”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這個時代,默默無聞通常只能泯然眾人矣,常常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董晴能一步步崛起,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而那三分偏偏是最至關重要的部分,畢竟,當市場飽和,努力與回報就往往不成正比,而一個貴人,一個機遇,一個風口,往往就能讓一個人起飛。
一路走來,董晴抓住了很多機遇,在這個圈子里,先是有很多貴人看見了她,她承接住了運勢,最后她才能被觀眾看見。
1983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董晴從小學習舞蹈,也一步步走了出去,從淄博到濟南,從濟南到北京,她的世界在不斷拓寬。
董晴的人生第一次與表演有了交集得益于“大佬”的青睞——他是著名導演尤小剛,代表作品有《孝莊秘史》《鳳在江湖》《康熙秘史》《楊貴妃秘史》《凱旋在子夜》《對手》《死去活來》等。
彼時董晴仍是個還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的乳臭未干的人微言輕的新人,無人問津是常態,她自己都認命了,想著拿到文憑就去教書,但一次試鏡卻讓其表演夢起死回生了。
董晴萬萬沒想到屢敗屢戰的自己竟然在大導尤小剛那里一路亮起了綠燈。
職場的規律常常如此,碰上對的人,以一個對的理由,由他引你進入一個對的圈子,有的人生來就有門路,或用錢買通了門路,如若什么都沒有,內心的強大動力,也是一個門路。
她并非有著天人之姿,各方面都很平平,董晴有自知之明,而大佬偏偏從眾多新人中認準了她一個,并邀請其到其創立的中北國際演藝專修學校進修,還將其簽約到了自己公司旗下。
董晴受寵若驚,更讓其欣喜若狂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她接二連三地獲取了不少好資源,而且還在電影《墨子》里當上了女主角,由此可見,尤小剛對其的賞識之深,董晴當年是其“嫡傳弟子”般的存在。
如今看來,大導不愧是大導,眼光獨到,慧眼識珠,董晴在表演上的天賦是有目共睹的,既有觀眾緣也不乏靈氣,頗有“劇拋臉”的發展趨勢。
對初出茅廬的董晴而言,那已然是命運的饋贈,與此同時,她的唱跳才華還被著名作曲家張宏光挖掘,董晴由此成為了少女組合“新寵兒”的隊長。
不說扶搖直上,也是平步青云,作為新人,董晴著實飄飄然了。
只是,她的夢沒過多久就如幻影般破滅了,隨著尤小剛的式微,董晴也開始回歸到本屬于自己的位置,步履維艱了起來。
但她沒有用所謂的“順其自然”的托辭來安慰麻痹自己,而人只有在想不出辦法 、已經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說“隨緣”來逃避現實。
董晴選擇了迎難而上。
這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未來是由無數個今天、無數個當下組成的,解決好當下的問題、認真做好今天該做的事,未來其實就會在當下解決的一個個問題中延展出去,水到渠成。
她沒有一天是懈怠的,任何一個微小的機會,她都不放過,任何能夠學習的地方,她都不錯過。
董晴曾說,雷佳音是她的貴人,他的一場吃飯戲對其表演產生了啟蒙性的影響。
“我總是很學生思維,為理論知識所桎梏,雷佳音老師讓我重建了表演框架,讓我懂得了表演不能被模式或既定觀念給束縛住。”
所以后來,她能在《最好的我們》里貢獻了一個幾乎沒有表演痕跡的角色——貝塔蔣年年,并以此為契機,結識了后來一直與其私交甚密的閨蜜——譚松韻。
對董晴而言,譚松韻是她的親密好友,也是她在表演上的知己良師,兩個重感情且同頻的人,互相支撐,互相幫助,互相陪伴,成為了演藝圈的一段佳話。
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才是真感情。
35歲董晴結婚,譚松韻也如約而至,給摯友送上了最為誠摯的祝福。
一路走來,正是一個又一個這樣的貴人、知己、伯樂不斷給董晴伸出來援手,助長并豐滿其羽翼,她才能步步生花,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家人、朋友、老師、合作伙伴、同事,我都非常感謝他們。我對演員的理解就是——要真的尊重表演這件事,就會是一個好的演員。”
當然,貴人并非憑空而來,打鐵還需自身硬,真正的社交是使別人更成功,是努力讓給予多過索取,人們只喜歡與他們了解和喜歡的人做生意,任何行業都是如此。
自助者,人恒助之。
不過,并非只是建立了所謂的關系網就能成功,在追求職業、成就人生的過程中,朋友、家人的支持和幫助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董晴在認識了戚九洲之后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
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她對愛情是懷疑的,覺得那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帶來的只是對自己無謂的消耗,她不知道愛情的歸宿在哪兒。
直到董晴結識了戚九洲。
跟董晴一樣,他也是演員,而且還是個星二代。
戚九洲的父親是著名的導演戚健,代表作品有電影《花季雨季》《結婚七年》《天狗》《守望天山》、電視劇《坐莊》《美女也愁嫁》《春暖花開》等,還獲得過電視劇飛天獎、電影金雞獎等榮譽,是個名極一時也才華橫溢的導演。
戚健生性樂觀,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可惜天妒英才,于53歲就因胃癌去世了。
兒子戚九洲耳濡目染遺傳了父親的豁達、踏實和韌勁兒,卻沒能復制父親在藝術上的才華,沒能掙脫“星二代不火”的詛咒,他作為演員而言,一直很名不見經傳。
然而雖然他在表演上沒打通任督二脈,但在感情里,他卻是人生贏家,因為戚九洲贏得了董晴的心。
一個女人遲遲未走入婚姻,什么理由都是借口,唯一的理由只有一個——她沒遇到對的人,感情這件事,選擇大于努力,選對了人,就成功了一半,選不對,后期再怎么努力也沒什么大用。
跟戚九洲在一起后,董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和踏實,備受感情滋養,她變得更為輕盈自足,這些感覺不是假的。
沒有花里胡哨的把戲,沒有花言巧語的偽飾,沒有各種套路與詭計,他就靠真誠與真心一點點融化了她心里重重的堅冰。
深刻感覺到了“1+1>2”,也因為彼此是滿足了彼此的核心需求的,董晴義無反顧與戚九洲走入了婚姻。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有人陪在自己身邊,與自己站在一起面對所有的不如意,她感到的是具體而充實的幸福。
這種幸福不是別人憑空給她的,而是董晴用自己所擁有的價值交換得來的。
至始至終,她都沒放棄過自己,她要走的一直是上坡路。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