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潮濕悶熱的季節,或是飲食作息稍不留意,很多人就容易感覺身體像裹了一層濕布——沉重發懶,精神也提不起來,皮膚黏黏的,胃口也差了,甚至早上起來覺得臉有點“泡泡的”。這種狀態,常被傳統養生智慧與“濕”聯系起來。別擔心!谷醫堂特邀資深顧問黎志清博士,為大家推薦一味平和又實力派的“祛濕好搭檔”——茯苓,并分享它在日常飲食中的幾種巧妙搭配,幫助身體找回那份輕盈舒暢。
茯苓,是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在傳統養生應用中歷史悠久。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性質非常平和,不寒不熱,味道也很淡,幾乎能和任何食材和諧共處。古人看重它,正是因為它能溫和地協助身體維持正常的水分代謝通路,減少因代謝不暢帶來的“滯留感”和“沉重負擔”,從而幫助緩解身體的不適狀態,讓身體感覺更“通利”。
想讓茯苓的作用更貼合日常所需,發揮更好的舒適體驗?黎博士推薦以下三種安全、美味又易操作的搭配方案:
【晨間喚醒】茯苓薏米粥:溫和啟動,助力清爽
材料: 茯苓粉10克(或茯苓塊15克敲碎)、炒薏米15克、大米50克、清水適量。
做法: 薏米、大米洗凈,與茯苓(塊需提前浸泡30分鐘)一同入鍋,加足量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熬成稠粥(約40-50分鐘)。若用茯苓粉,可在粥快好時調入攪勻,再煮5分鐘即可。可加少許鹽或完全淡食。
黎博士解讀: 此粥是經典的溫和組合。炒薏米減輕了生薏米的寒涼之性,與茯苓協同,有助于溫和推動身體代謝,減少晨起的困重感,讓一天的開端更清爽。作為早餐,既提供能量又養護舒適感。
【全家滋養】茯苓四神湯(基礎版):健脾為本,固護中焦
材料(2-3人份): 茯苓15克、蓮子15克、芡實15克、山藥(鮮品100克或干品20克)、豬小排或瘦肉200克(素食者可用玉米/胡蘿卜代替)、生姜2片。
做法: 肉類焯水。所有干貨(茯苓、蓮子、芡實、干山藥)洗凈稍浸泡。鮮山藥去皮切段。除鮮山藥外所有材料入鍋,加足量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1小時。加入鮮山藥再燉20-30分鐘至軟爛,少許鹽調味即可。
黎博士解讀: “四神”(茯苓、蓮子、芡實、山藥)是呵護后天之本的平和之方。茯苓在其中扮演“疏導者”角色,與其他幾味食材協同,旨在幫助身體維持良好的運化吸收狀態,減少因運化不力可能產生的“垃圾堆積”感,讓身體從內而外感覺更扎實、更通暢。適合全家日常養護飲用。
【便捷之選】茯苓陳皮飲:理氣化滯,趕走黏膩
材料: 茯苓10克、陳皮5克(或1/4個新鮮橘皮洗凈)。
做法: 材料洗凈放入養生壺或杯中。沸水沖泡,加蓋燜泡15-20分鐘即可飲用。可反復沖泡至味淡。亦可稍煮沸3-5分鐘取汁。
黎博士解讀: 陳皮芳香行氣,能幫助緩解脹悶感。與茯苓搭配,一個“理氣開路”,一個“溫和疏導”,共同作用于緩解因氣機不暢和代謝減緩帶來的身體“堵”與“膩”的不適感,尤其在餐后或感覺濕悶時飲用,能幫助找回口舌的清新與身體的輕松感。辦公室或家中都方便制作。
谷醫堂黎志清博士重要提示:
重在感受,貴在堅持: 茯苓的作用溫和漸進,將其融入日常飲食(如每周安排2-3次茯苓粥或湯),細心體會身體舒適度的變化(如沉重感減輕、精神好轉、消化順暢感增強),才是養護之道。追求立竿見影反失其真意。
食材品質是關鍵: 選擇來源可靠、無硫磺熏蒸的優質茯苓。茯苓塊需煮透,茯苓粉更易吸收。
生活方式是根本: 飲食有節(少油膩生冷)、作息規律(不熬夜)、適度運動(促進循環)、保持環境干爽通風,是維護身體舒適平衡的基礎。茯苓及其搭配,是錦上添花的日常智慧。
個體差異需留意: 若感覺嚴重不適或方案不適合自身體質,請咨詢專業人士。本文分享為日常養生知識,不替代專業建議。
選擇茯苓,就是選擇一種溫和而持久的生活智慧。讓這份源于自然的平和力量,伴隨您的日常,助您從容應對潮濕季節,擁抱更輕盈、更舒適的身體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