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以及其他一些美國官員通過各種渠道對外放風,稱中美之前在倫敦達成的框架協議取得了進一步共識,且雙方簽署了一份《中國協議》。
根據美方的說法,這份協議的核心就是,中國承諾繼續向美國供應稀土,而美國則承諾放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管制。具體流程是,一旦中國的稀土抵達美國,那么美國就將立即解除相關管制。
另外,最近幾天,今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正在天津舉行。6月25日,中國外交部長在北京會見了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他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創始院長,也是“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著名概念的提出者。
老實說,盡管艾利森提出的概念在中國接受度很高,但中國外長與他的這場會面,其實非同尋常。
與此同時,6月26日,艾利森從北京前往天津出席達沃斯論壇,他表示最早下周中美就有可能就貿易問題簽署協議。
也許是無獨有偶,也許上述兩件事背后冥冥當中有某些必然聯系。
接下來,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就以我個人的梳理和解構,為大家揭秘這些事情背后可能隱藏的真相。
01
首先,無論是日內瓦會談還是本月的倫敦會談,明顯可以看出中方非常聰明地把特朗普對中國的貿易戰,轉化成了中美之間圍繞高科技展開的一場博弈。
當中國開始斷掉美國的稀土供應,實際上就掐住了美國高科技生產的咽喉。
因此某種程度上,正如我之前所說的,中美雙方現在近乎已經到了近身肉搏戰的階段。
當然,這個肉搏戰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的目的還是達成妥協。
而從中方的戰略角度來看,這個達成妥協顯然是要給美國立規矩,讓它在未來與中國的高科技競爭,以及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戰略競爭中有所收斂。
當然,這樣的建章立制、立規矩需要長時間的談判和多個回合。坦率地講,這次談判可以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回合之一。
而“聰明”的中方,也非常聰明地利用了這個契機。
特朗普對華采取的是貿易戰,但中國巧妙地通過將稀土武器化,成功地將其轉變為一場高科技的博弈,并借此為美國立規矩、建章立制,這一做法無疑卡住了美國的喉嚨。
當然,最后中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對美國的稀土出口,因為全面進攻并非中方的最終目的。
中方的這種做法要換來的是什么呢?要換來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承諾,即放松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
顯而易見,在過去,美國希望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并非全是中國急切需要的;而中國渴望從美國購買的,恰恰是美國不愿意提供的。
02
其次,很明顯,美國渴望尋求從中國獲得稀土。
眾所周知,全球超過80%的稀土儲備由中國掌控,若這一資源的供應受阻,不僅會令美國,也會讓整個西方國家的高科技產業陷入癱瘓。
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中方恢復對美國乃至其他西方國家的稀土出口,要換回的絕不是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表面上的承諾,而是科技產品。
但要明確是什么樣的科技產品,是那些中國急需的高端技術產品,還是那些中國可以自主生產的低端產品,或者是通過其他途徑也能獲取的產品?
如果美方提供的產品是低端產品,那么這稀土的供應不恢復也罷,中方反而可以利用稀土繼續去卡美方的喉嚨。
因此,昨天(6月26日)美國在公布相關消息后,我的研判是,美國想先下手為強,試圖在輿論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向外宣傳已和中方達成協議,中方已經答應等等。
但我想說的是,恢復對中國科技產品的出口,這不是問題,問題在于中國需要的是美國高科技產品或中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而不是低端產品。
因此現在,中方是在等美國給出最后的承諾和底線,即美國將放松哪些高科技產品的出口。
而只要這個底線達不到要求,我相信中方不會簽署該協議。
目前,博弈仍處于最后關頭,子彈還在飛,美方發射的是一枚煙霧彈,盡管這枚煙霧彈背后并非完全空穴來風,帶有些許含義。
然而,在子彈飛行的過程中,美方試圖先下手為強,搶占世界輿論的制高點。
因此,今日我發布的這篇文章,旨在正本清源,揭示隱藏在煙霧彈背后的真相。
最后再總結一下,目前子彈仍在飛行,美國釋放的是煙霧彈,而只有當中方得到美方的確切承諾后,這件事才能真正地塵埃落定,這便是目前為止全部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