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廣西是個洪水多發的省區之一,不過每次“發大水”,人們的關注點基本都在梧州,每次“發大水”梧州都很壯觀,大有“金湯煮城”的氣勢。因為90%以上的洪水最后都會匯聚到梧州。而這個“閥門”則是在長洲水利大壩!所以,人們都說梧州是廣西乃至整個珠江水系(廣西以上)的總閘,俗稱“水龍頭”。
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實桂平也是承受洪水壓力非常大的城市,尤其在這兩年,大藤峽水利大壩的建成,讓桂平的作用更加凸顯。因為桂平也是珠江兩條重要干流(云南方向的郁江和貴州方向黔江)的匯聚點。
如今在桂平的郁江上有一座水利樞紐,在黔江上有一座大藤峽水利大壩。它們都在攔截著和調節著洪水,為長洲水利分擔著壓力,更是起到了緩沖長洲水利大壩壓力的作用。
就像今年的洪水,以紅水河、柳江為主,連著兩號洪峰過境大藤峽,桂平大藤峽水利大壩經受住了考驗,讓下游以及梧州倍感輕松。
可以說,桂平這座默默無聞的"第二道閘門",正以嶄新的姿態扛起珠江防洪體系的重任。當大藤峽水利大壩的閘門緩緩落下時,奔騰的黔江水在這里完成了一場華麗的轉身——從肆虐的猛獸變成了溫順的綿羊。這座總投資超300億元的超級工程,不僅擁有國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其34米高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更如同一位力大無窮的巨人,將上游來水牢牢掌控在掌心。
郁江上的桂平水利樞紐則像一位精細的調酒師,通過18孔泄水閘門精準調配著每一方來水。兩座工程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套精妙的"雙保險"系統。曾經有水文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梧州是珠江的'總水龍頭',那么桂平就是不可或缺的'減壓閥'。"
今年汛期,當紅水河與柳江的洪峰接踵而至時,大藤峽水庫硬生生"吞"下了相當于3個西湖的水量,為下游爭取到寶貴的48小時調度時間。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工程在防洪之余還在悄悄改變著區域生態。大藤峽庫區形成的濕地已成為候鳥遷徙的中轉站,而桂平樞紐則通過生態流量下泄,維系著西江魚類的洄游通道。
有朋友說說:"現在發大水時,不再忙著往高處搬家具,上防洪堤抗洪,反而會帶著孫子去江邊看泄洪,那場面比過年放煙花還壯觀。"或許,這就是現代水利工程帶給人們的安全感與詩意。
話說回來,未來的大藤峽水利大壩會不會開放成一個文旅景點,讓人們參觀和欣賞人與自然抗爭,和馴服自然的壯觀?
桂平作為農業大市,有了大藤峽水利大壩的加持,未來的農產會不會再上一個臺階?
期待桂平的重新崛起,不要再那么低調!再低調就不是縣級經濟第二了要繼續滑落了。因為大藤峽水利大壩就是一個很好的助力!
桂平加油!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