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Auto-First|李德喆
意料之中的定價,意料之中的爆單,意料之中的還有熟悉的“雷式”營銷語錄。相比小米15周年發布會時的略顯拘謹,甚至一度哽咽,雷軍在6月26日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上的表現已經自然多了。
那為什么還說雷軍在小米YU7上市發布時有著極強“求生欲”呢?在汽勢Auto-First看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更務實:對標行業標桿
盡管小米YU7此前多次“致敬”法拉利,但在當天的發布會上,“全球銷冠”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才是它的對標主要競品。雷軍在發布會上重點強調了小米YU7在續航、配置以及性價比等方面的優勢。通過這種方式對比,不但能突出小米YU7的產品競爭力,而且表明了小米汽車有能力與行業內的頂尖產品抗衡。
更謹慎:重視產品質量與交付
曾經小米SU7的路試被人吐槽,雷軍在這次的發布會上著重提及YU7的路試過程,包括投入653輛測試車,道路測試里程達到650萬公里,以及強調對車輛質量和安全的重視等。發布會后,雷軍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拿到大量訂單后,要把產品質量搞好、加快交付。這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為了避免因質量問題或交付延遲引發負面輿論,影響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這些無不體現出雷軍在小米汽車的第二款產品上的謹慎態度。
更重視:大談安全重要性
新能源汽車安全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痛點,小米汽車之前所遭遇的安全事故也為全行業敲響警鐘。雷軍在發布會上把安全作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他強調“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礎,安全是一切”,他非常認同“智能電動時代,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的觀點。由此不僅能表明小米對造車本質的理解,同樣有助于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小米造車對用戶生命安全的重視。
更坦誠:回應外界質疑與壓力
“流量時代,任何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雷軍也深諳這一點。在發布會后的采訪環節,針對此前小米內部講話泄露而被罵,以及外界對小米靠營銷取勝的質疑,他坦言道,小米要謹言慎行,每一句話要說得非常準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科技創新、高端化引領上真正做好、做到領先,做到大家都公認的程度,這是小米今后應該做的。
當然,雷軍在發布會上的“求生欲”遠不止上面四個維度。
在發布會現場,雷軍公布小米SU7原型車刷新紐北賽道紀錄時,同步公示全球前三至21名的車型榜單(從保時捷 919 Hybrid EVO到蘭博基尼Huracan STO),這種“把對手底牌攤在陽光下”的坦誠,實際是用第三方權威數據來消解“成績注水”的質疑。
而在公布“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時,雷軍特意強調比亞迪、廣汽豐田、鄭州日產三家首批合作伙伴的選擇邏輯——既有新能源領軍企業,也有傳統合資巨頭,這種“跨陣營聯姻”的布局,既回應了“閉門造車”的質疑,又通過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廣汽豐田精益生產體系的潛在協同,向行業傳遞“生態不是概念拼接,而是技術互補”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PPT上特意標注“非代工合作”的小字注釋,同樣也有對“小米依賴外部資源”輿論的回應。
汽勢觀:在今年的釣魚臺百人會論壇上,雷軍登臺演講時稱小米為“汽車產業的新人”,在行業內創造了“小小的奇跡”。但是在6月26日發布會后,雷軍稱還是要把自己當作一家重點車企去看待,要有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可以說,從“新人”到“重點車企”的認知躍升,懷揣“求生欲”是對造車的敬畏。然而,對于雷軍來說,隨著小米汽車第二款產品的問世,更要正視當下車圈“淘汰賽”的殘酷,因為造車不僅是產品力的比拼,更是整個生態體系的較量,只有發揮好互聯網企業的敏捷迭代特長,同時兼具傳統車企的耐心沉淀,才能在造車這條賽道上長久立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