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上的門環村中澇池
玉皇后土廟中柁墩
明清時期的洞樓
村中古民居
玉皇后土廟內景
乘車從京昆高速龍門出入口駛出,向西不遠,便來到了韓城市龍門鎮西原村。
西原村西依梁山,地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向黃河傾斜。村內建筑鱗次櫛比,布局錯落有致,村內依然保留著完好的玉皇后土廟、明清洞樓以及四合院等古建筑。傳承久遠的歷史,也為西原村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韓城行(xíng)鼓”和西原村有著割不斷的淵源。
梁山巍巍、黃河滔滔。西原村這個看似尋常的村莊,卻承載著歷史的風煙,傳承著文化的薪火。
青磚不語見春秋
說起西原村村名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兄弟二人,在西山腳下墾荒種地,植桑養蠶。分家時,按兄東弟西的習俗,兄占東邊院子,弟占西邊院子。往來中,互稱東院或西院,不再呼名喚姓,也不稱兄道弟。
后來,兄長在住地東邊五里遠的地方,開墾了一大片平展展的好地。為了便利耕耘,不往返跑路,就在那里筑屋造舍住了下來。此時,兄弟兩家仍把自己的住地叫東院或西院,外界也跟著他們的叫法,把兄長叫東院,把弟弟叫西院。后來,兩處住戶增添,也并沒再起村名,就按兄弟倆的叫法,加了個“村”字,把村名定為“東院村”“西院村”。“原”是“院”的諧音,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把“西院村”叫成了“西原村”。
“西原村的具體由來已無法考證,但明清時期是村子發展的重要時期,現存的多處民居均是明清時期所建。”西原村黨總支書記張金安說道。
行走在村內被稱為“明清古巷”的大巷內,多處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見證了當年的繁榮。據說在明清時期,這條巷道是遠近聞名的“商業街”,經營著油坊、絲綢店、飯莊、銀貨鋪、當鋪等店鋪。這些建筑多以青磚灰瓦構筑,門楣雕花精美,照壁題字儒雅。屋頂的青瓦在陽光下閃爍,墻壁上的磚石歷經風雨,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這些古老建筑見證了西原村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村民的生活記憶。每一塊青磚都仿佛是凝固的時光,無聲講述著過往的繁華與人間煙火。
一池碧水映古廟
在韓城有句順口溜:“西原的澇池甘谷的廟,梁帶村的戲樓四角翹。”
西原村的澇池因大而出名。
村民吉忠效今年95歲,對他來說,澇池是他小時候和小伙伴嬉戲的地方。“那時候的澇池比現在還要大,夏天的時候,村里人都喜歡待在澇池邊乘涼。”吉忠效回憶道。在老人記憶中,只有一年連續陰雨天時,澇池水才溢出來過,此外一直都保持著平靜與清澈。
澇池西邊是明清時期的洞樓,青磚白縫,洞門上層磚木成樓,洞楣題曰:“池喬拱秀”。
澇池的北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后土廟,廟殿坐北向南。據廟內現存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補修玉皇后土廟并建玄帝廟及葺理山門、戲臺碑記》記載,其始建年代不詳,明天順七年(1463年)、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等均有重修。主體建筑有獻殿、寢殿、戲樓,附屬建筑有玄帝廟獻殿、正殿和三義廟、碑廊等。
玉皇后土廟獻殿和正殿十分宏大,整體建筑形體高大而特殊,單檐懸山頂,抬梁式,四椽栿,均為筒瓦包溝。面闊均為明三間、暗六間。進深四椽,斗栱四鋪作,出單昂,前檐柱頭上為一根通長約19米的柱額,其長度甚為罕見,前檐梁均加彩繪,柱間施罩幕枋,建筑結構緊湊,氣勢宏大,保存基本完好。正殿前檐每間兩側為磚刻楹聯,中開四扇屏風門。獻殿梁下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題記,獻殿前檐當心間飾以龍頭雀替,殿內北墻有大面積壁畫,為山水、人物故事屏風圖,畫面構圖工整,色澤艷麗。
夏至時節,身處澇池前,碧水藍天,垂柳輕撫,讓人心曠神怡。倒映在池水中的古廟,檐角輕觸流云,朱墻沉入碧波,仿佛時光在此對折。那一刻,歲月的喧囂盡藏池底,只留下水紋漾開的余韻。
振興鼓點正激昂
韓城行鼓在民間俗稱“挎鼓子”,表演時,鼓手把鼓挎在腰間,仰面朝天,馬步蹲襠,邊走邊敲。隊列變換無窮、鼓點曲調繁多,既表達了表演者喜悅歡騰的情懷,又給觀眾傳遞出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韓城行鼓和西原村有著割不斷的淵源。韓城行鼓的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都是西原村人。作為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韓城行鼓在西原村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與發展。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村就有好多人敲鑼鼓,當時不管是送新兵,還是耍社火,這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演出。到了九十年代,我們村已經有了好幾個鑼鼓隊。”今年70歲的高英杰是西原村的“老村長”,這些年來他也一直致力于韓城行鼓的保護與傳承。
“韓城行鼓特點就是粗獷、豪放,是需要全身動起來的。在表演時一般分為大秧歌、老虎磨牙、鐵樹開花等五種鼓點,每個鼓點期間穿插平鼓,進行調整。而且根據表演需求不同,時長也可以進行調整。”聊起行鼓表演,高英杰向記者娓娓道來。
2008年,韓城行鼓參加北京奧運會暖場表演。乘著行鼓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東風,西原村的名聲也再次傳揚開來。同時,西原村也把大大小小的鑼鼓隊伍整合到一起,成立了女子鑼鼓隊和男子鑼鼓隊。有人邀請鑼鼓表演時,統一組織安排。近些年,西原村的老藝人們,還主動與西原中心小學聯系,提出無償培訓學生,讓行鼓表演后繼有人。
憑借著豐富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2016年,西原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該村專門聘請長安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西原村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2018—2030)》。通過對村內古建筑統一保護修繕,既能守住傳統村落的“根”,更讓西原村的歷史文脈得以延續,留住鄉村文化的“魂”。
“在全面保護西原村歷史文化、自然風貌的前提下,我們將充分發揮村子的潛在優勢,突出歷史人文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優勢,通過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對于西原村未來的發展,龍門鎮紀委副書記張拜威表示。
時光淺淺聲聲慢,歲月深深步步真。漫步在村內巷道中,仿佛能聽到激昂的行鼓,感受到歷史的塵埃。這鼓聲穿越時空,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訴說著一個古村落的堅守與蛻變。(來源:渭南日報 記者 王珂/文 彭一鵬/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