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優先”的口號曾經震動世界,但隨著中國一紙出口禁令的發布,特朗普不得不正視一個令人清醒的現實:美國的軍事技術命脈,尤其是F-35戰機的制造,已經深深捏在中國手中。
曾經狂妄揮舞關稅大棒的特朗普,此時卻只能在五角大樓面臨“斷炊”的危機時,苦苦哀求“部分恢復供應”。
在這一切面前,美國不再擁有從絕對實力出發的資本,所謂的“超級大國”面具已逐漸破碎……
美國稀土依賴的根源
美國曾是稀土市場的老大,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山口礦幾乎壟斷了全球的稀土產業,那個時候,全球90%以上的稀土需求都依賴美國,風頭無兩,堪稱“稀土界的天子”。
然而,好景不長,環保意識的覺醒開始給美國稀土行業帶來了麻煩,稀土開采對環境的污染成了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環保局一個接一個的罰款和越來越嚴格的法規讓稀土礦成為了“污染重災區”。
美國不得不在環保和經濟之間做出艱難抉擇,最后,選擇放棄了本土的稀土開采。
就這樣,美國為自己的稀土產業套上了一個環保“枷鎖”,這也為中國提供了機會。
中國趁機迎頭趕上,1990年,包頭稀土高新區的成立,給中國的稀土行業注入了強心針,免稅、零地價等政策如同磁鐵般吸引著全球稀土企業前來投資。
在這個階段,世界其他國家可能都在“觀望”,但中國的稀土行業開始快速發展,步伐越來越快。
到了2000年,中國在稀土分離提純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噸稀土的分離成本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這讓美國的稀土行業幾乎被逼入了死角。
2002年,美國最后的稀土巨頭宣告破產,徹底“失守”,奇跡似乎并未就此消失,2017年,山口礦竟然“復活”了!
但它卻得把礦石打包送到中國加工提煉,然后再通過漫長的運輸路程將提煉后的稀土帶回美國,這種“全球旅游式”的做法,把美國在稀土技術上的徹底失守暴露無遺,尤其是在高性能磁體領域,美國幾乎對中國依賴成癮。
你可能覺得,稀土磁體這東西,貌似跟我們日常生活沒啥關系,可在現代戰爭中,它的地位可大得很。
比如F-35戰斗機,發動機、雷達、航電系統、隱身涂層等關鍵部件,都離不開稀土磁體的支撐。
禁運引發美國軍工危機
最近,中國暫停對美國出口釤鈷、釹鐵硼等稀土磁體及相關金屬的消息,直接引爆了美國的軍工領域。
美國因稀土供應的中斷,一時間陷入了困境,11個主要武器項目面臨停工,核潛艇交付推遲,導彈生產線也只能空轉。
美國政府焦急萬分,想通過談判恢復供應,但中國明確表示,軍用稀土磁體不在出口范圍內,美國的希望瞬間破滅。
缺乏它們,美國的軍事威懾力大打折扣,核潛艇需要稀土磁體保證推進系統、導航系統和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
而導彈的制導和動力系統,同樣離不開這種特殊的材料,現在,這些武器的生產都受到影響,軍工廠里的一片冷清和停滯,像是一場大型的軍事演習,結果是美國自找麻煩。
美國想通過增強本土稀土生產來解困,首先通過《國防生產法》注資,試圖啟動國內稀土產業。
然而,他們的計劃像是造一個沙灘城堡,澳大利亞的工廠建得慢得驚人,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量產,而且也無法生產高端稀土磁體。
與此同時,得州的磁鐵廠因為技術人才短缺也一拖再拖,投產日期推遲到2028年。
再加上環保法規的嚴格,生產成本增加,這一切都讓美國的稀土計劃岌岌可危。
面對這種困境,美國又寄希望于技術替代,想通過創新研發新型武器來擺脫稀土依賴。
但這一嘗試很快破產了,洛馬公司的“無稀土設計”試驗以失敗告終,因為新設計的磁體過熱,直接影響武器的安全性。
雷神公司試圖通過回收舊導彈中的稀土來解決問題,但這一方法成本高得驚人,根本不劃算,美國在稀土問題上屢屢碰壁,顯然,他們對中國的依賴,注定在短期內無法解除。
夢醒時分,實力“褪色”
美國一直把自己當成國際舞臺上的“大哥大”,覺得自己有美元、軍事、科技三重護身符,誰都撼動不了它。
美元是它的“萬能鑰匙”,能讓它在全球經濟中隨心所欲地運作。
你看,美國國內經濟有問題,轉身就能通過全球金融市場讓別人來“買單”,誰敢不聽它的指揮?
軍事上,美國的軍費常年排在世界第一,全球軍事基地遍布,好像地球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再加上它的科技,美國就像一個在前沿技術上“風頭正勁”的超級明星,信息技術、航天、生物科技啥都有。
可是,你以為這些就能讓美國永遠稱霸?笑話,真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美國看似無敵,但稀土全靠進口,而進口大部分來自中國。
當中國調整稀土政策時,美國瞬間就像“看得見的拳頭卻打不到的地方”,只能站在旁邊傻眼。
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美日半導體爭端,當時,日本半導體技術一流,市場占有率超過50%,可是美國怎么可能讓別人搶走自己的“飯碗”?
用“301條款”先給你搞搞小動作,再逼著你簽協議。
結果,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被壓得喘不過氣,到了2020年,份額幾乎沒了。
但如今,美國自己卻陷入了類似的困境,面對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什么辦法都沒法用,因為稀土不是半導體,它不是你“搞搞貿易戰”就能擺平的。
美國雖然大力投資,扶持本土稀土產業鏈,但技術和人才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時間內根本不能脫離對中國的依賴。
這場稀土危機讓美國不得不面對一個沉痛的事實——它所謂的“強大”并不是無敵的,底層戰略資源的控制權才是決定國家地位的關鍵。
雖然美國在科技、軍事、金融上仍占有優勢,但如果連稀土這種關鍵資源都掌控不了,那么它的霸權地位還真得打個問號。
特朗普當初可是信心滿滿,以“強硬姿態”打壓對手,搞關稅、使勁揮舞政策大棒,結果到了今天,面對稀土危機,他的那些“強硬政策”似乎一點也不管用。
美國的霸權光環已經開始褪色,全球競爭的格局也在悄悄變化。
歷史上的許多強國,最終都因為忽視了對關鍵資源的控制,逐漸衰落。
如果美國不想重蹈覆轍,它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全球戰略,不能只顧著跟別人“硬剛”,還得加強底層資源的掌控和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否則,未來它的全球霸主地位恐怕真的得“打個折扣”。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