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6月25日,《華爾街日報》披露中國要求稀土企業上報技術人員詳細信息,此舉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無需贅言。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稀土精煉供應量占全球92%,牢牢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此次要求企業提交技術人員的專業背景、研究經歷及海外關聯信息,絕非臨時舉措——早在2023年底,商務部就將稀土萃取分離工藝等核心技術列入禁止出口目錄,2024年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許可管理,如今將管控觸角延伸至技術人才,形成“資源-技術-人員”的全鏈條防護體系。
特朗普(資料圖)
這種升級有清晰的現實邏輯。稀土加工的核心難點在于分離化學性質相近的元素,中國科學家研發的萃取設備和提純工藝被業界公認為“天花板”水平。美媒坦言,西方發展本土稀土產業的最大障礙,正是缺乏掌握這些技術的專業人才。當美國試圖在墨西哥、澳大利亞布局稀土冶煉廠時,不得不從中國引進退休技術人員,這也讓中方意識到,鎖住人才流動才能從根本上守護技術優勢。
就在中方新規公布當日,特朗普政府宣布部分取消對華乙烷出口禁令。表面看,這是應對美國德州乙烷價格暴跌10%、港口6艘貨船滯留的被動之舉——儲罐爆滿的能源企業已威脅要焚燒過剩乙烷,既造成經濟損失又引發環保爭議。但深層邏輯與稀土博弈緊密關聯: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其本土90%以上的中重稀土依賴中國供應,F-35戰機的發動機磁體、福特電動車的電機組件均來自中國企業。
特朗普(資料圖)
這種依賴讓美方陷入兩難。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曾對華加征145%關稅,試圖逼迫中方讓步;另一方面,當中國在4月將稀土磁鐵納入出口許可管理后,美國軍工生產線率先亮起紅燈。更讓美方焦慮的是,中國5月啟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專項行動,6月投產的包頭5000噸釹鐵硼磁材項目,直接強化了高端稀土材料的產能優勢。在此背景下,美方選擇在乙烷出口問題上“松口”,允許貨船開往中國但保留卸貨審批權,實質是以供應鏈控制權為籌碼,試探中方在稀土問題上的談判空間。
中方管控措施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擴散。歐盟駐華大使直言,稀土短缺已讓歐洲車企“吃不消”。G7峰會期間還在指責中國“資源武器化”的歐洲,如今不得不派出代表團來華協商合作。中國的應對策略頗具智慧:一方面給寶馬、大眾等企業發放6個月臨時出口許可,穩定盟友預期;另一方面依據《瓦森納協定》等國際規則,將技術保護納入合規框架,讓西方難以指責。
這種分化策略效果顯著。當美國試圖聯合盟友施壓時,歐洲企業卻因擔心失去中國市場而態度曖昧。更具深意的是中國在技術替代領域的突破——用玉米秸稈生產乙烯的技術使成本降低12%,部分抵消了美國乙烷禁令的影響。正如新加坡Edge Research指出,中國在稀土領域的管控絕非簡單“卡脖子”,而是通過全產業鏈升級,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和規則主導權。
當前中美在稀土領域的競爭,已從初級產品出口升級為技術標準和產業規則的爭奪。中國建立稀土產品追蹤系統,要求企業上報交易量和客戶信息,表面是打擊走私,實則為未來制定全球稀土貿易規則埋下伏筆。美國雖試圖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倒逼本土稀土產業,但缺乏核心技術和熟練工人的現實,讓其規劃頻頻遇阻——2024年啟動的加州稀土精煉廠項目,因技術瓶頸至今未能投產。
稀土礦(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強化管控的同時并未關閉合作大門。商務部明確表示,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出口申請,兼顧國際合理需求。這種“精準管控+開放合作”的策略,既守住了國家安全底線,又占據了國際道義高地,讓試圖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美方陷入被動。
當特朗普政府在乙烷禁令上做出妥協時,某種程度上已承認了稀土博弈的實力差距。中國通過技術保護和產業升級組合拳,正在重塑全球關鍵礦產的競爭格局——這不僅是資源之戰,更是一場關于產業鏈主導權和技術話語權的深層較量。在這場較量中,誰能構建更完善的產業生態,誰就能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握有更多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