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你家娃多大開始分床睡?有沒有都快上小學了,還是沒法分床睡?
我家娃就是六歲了,上小學了,還是沒法分床睡!
凌晨一點,我又被臥室門的輕推聲驚醒。
六歲的小書蟲抱著枕頭站在床邊,輕聲說:"媽媽,我怕黑,還是睡不著。"
這已經是本周第三次了。
自從上個月給他布置了兒童房,每晚都像一場拉鋸戰,睡前答應得好好的,要自己一個人睡,半夜去悄悄摸過來。
估計不少媽媽和我一樣,看著懷里從小奶娃長成小少年,心里嘀咕:到底啥時候該分床?怎么分才不鬧心?
一、為什么非要跟孩子分床睡?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運動能力和社會情緒的發展,一直讓孩子和爸媽同床睡,實際上是有一定難度的。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認為和孩子分床睡,主要考慮這幾個原因。
1. 安全問題真不是嚇唬人
記得小書蟲剛出生時,我特意買了拼接小床。有次半夜迷迷糊糊喂奶,差點把被子蓋到他臉上。
后來看新聞才后怕:新生兒同床睡,被大人壓住或悶到的風險真不小。美國兒科學會早就建議,寶寶出生后就該睡自己的床,至少前6個月同房不同床。
2. 越黏人越焦慮?
鄰居家女兒上四年級還跟爸媽睡,有次我去做客,孩子連去衛生間都要媽媽陪著。
后來才知道,長期同床的孩子更容易依賴父母哄睡,半夜醒了自己沒法接覺。
之前看過個研究,情緒焦慮的學齡兒童里,超過三分之一每周至少有兩三天跟父母睡,睡眠質量也更差。
3. 別讓孩子當了"電燈泡"
說個扎心的:小書蟲四歲那年,我和他爸吵架次數明顯變多。后來才發現,自從他睡我們房間,兩人連好好聊天的機會都沒有。
有研究說,孩子5歲后還同床,爸媽的婚姻滿意度會降低。
想想也是,睡前想跟老公說點悄悄話,旁邊突然冒出來一句"媽媽我要喝水",啥氛圍都沒了。
二、分床睡這事兒,得這么干!
對于已經習慣同床睡的孩子,需要家長耐心引導,用這五個方法,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
1. 提前做心理建議
小書蟲四歲時,我就開始給他讀《小熊獨立睡覺》的繪本。每次講到小熊自己睡小床,他就指著圖畫說:"媽媽,小熊好厲害!"
后來我趁機說:"等小書蟲上小學,也能像小熊一樣睡自己的房間,對不對?"他點頭時眼睛亮晶晶的,其實已經在心里埋下種子了。
2. 讓孩子當房間"設計師"
布置兒童房時,我帶小書蟲去挑床品。他蹲在貨架前選了半小時,最后抱回一套恐龍圖案的被套,還非要把奧特曼玩偶擺在枕邊。
現在每次進房間,他都會跟客人炫耀:"這是我自己選的!"睡前儀式也很重要,我們固定是洗澡、親子閱讀,關大燈,做完這些他就知道該睡覺了。
3. 怕黑?那就慢慢來
剛開始分床時,小書蟲總說"房間黑,他怕鬼"。我想了個辦法:第一周開著衛生間的燈,第二周換成小夜燈,第三周只留窗簾縫透點月光。
有次他半夜喊我,我沒像以前那樣讓他到我們床上,而是坐在他床邊拍了拍背,說:"媽媽在這里,你數到100就睡著了。"
結果沒數到50,他就打哈欠了,沒數到100就入睡了。
4. 準備個"安心小道具"
閨蜜家孩子分床時,總抓著媽媽的舊圍巾不放。后來我也給小書蟲找了件我的舊T恤,放在他枕頭邊。
他說聞著媽媽的味道就不害怕了。現在那件T恤洗得發白,卻成了他的"睡眠神器"。
5. 媽媽要當"鐵石心腸"
上周小書蟲又來敲門,我咬著牙沒開。聽著他輕叫了幾聲媽媽后,又走回了房間,最后沒聲了。
半夜,我悄悄地走進他房間,發現他抱著恐龍蜷在床上睡得香香的。
后來我問他:"昨晚怎么不喊媽媽了?"他揉著眼睛說:"我知道媽媽在,就是想試試自己能不能行。"
那一刻突然覺得,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舍不得放手啊。
你知道嗎?當孩子第一次自己睡整覺,早上睜開眼睛說"媽媽我做到了"時,那種自豪感,比任何玩具都珍貴。
所以啊,正在為分床發愁的媽媽們,別急。給孩子一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勇氣。說不定下一個天亮,你會發現,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勇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