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飆飛車》的片名一股爛片即視感。
但制作卻不忽悠,視聽盛宴,觀感拉滿,堪稱陸地版《壯志凌云2》。
再加法拉利老了還是法拉利的布拉德·皮特。
61歲的高齡,歲月似乎對他寵愛有加,哪怕多了一些皺紋,身材仍舊爆表,魅力依然無限,演員就應該如此自律。
《F1》第一眼讓人看到的就是技法。
鏡頭轉切時遠時近,他們的爭奪搭配觀眾此起彼伏的聲浪,但剪輯時并不是完整片段呈現,而是采用跳切形式。
一幀一幀的對比,讓氣氛焦灼,也讓觀眾心跳加速,更使這一片段變得極具張力。
還有匈牙利大獎賽喬舒亞進站三秒換胎。
三個鏡頭,工作人員、輪胎、表盤,無縫快剪,一閃而過,既增加了爭分奪秒的緊張又讓故事懸疑與刺激并存。
F1賽道取景,賽時同步轉播,大量第一視角,真實的不像電影,而是賽事紀實。
尤其是導演嫻熟的場面調度,讓每一段賽車都心潮澎湃,狂飆而過猶如撕裂時空。
如煙花與賽車相得益彰那段,先近景感受速度,再全景一覽無余,后遠景俯視整體,由近及遠,熱血沸騰。
結尾引擎轟鳴聲,皮特高壓環境下的生理極限,與心跳共振,跟速度爭先。
最后沖刺的那一段,仿佛觀眾就在現場,再加漢斯·季默錦上添花的配樂,感官刺激怎一個爽字了得。
所以才說《F1》是獨屬于大銀幕的電影,IMAX的極致視聽享受無可比擬。
若在手機上觀看,失去了身臨其境的沉浸式視角爽感,156分鐘的時長肯定會讓影片的好看度大打折扣。
第二眼才是故事。
磚石賽,桑尼和喬舒亞雙雙沖出賽道,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匈牙利大獎賽,桑尼的鯰魚效應戰術攪亂了賽局幫助喬舒亞跑進前十,車隊第一次獲得積分。
蒙扎大獎賽桑尼和喬舒亞互相了解,第一近在咫尺,雖喬舒亞出現了事故但團隊的默契已今非昔比。
這三段的情節分配詳略得當,節奏把控十分合理,詮釋兩個字,磨合,即便影片的專業性較強,普通觀眾不一定全看得懂,但故事性的友好度肉眼可見。
當一切進展順利時,劇情急轉直下,喬舒亞恢復訓練期間,桑尼搶盡了風頭。
喬舒亞一回歸矛盾激化,二人不再似當初那般精誠合作,而是針尖對麥芒,以個人為中心,成為鎂光燈下唯一的焦點。
但車隊想要獲勝,兩位車手必須和解成長,怎么做?磨性子,桑尼放下心結,重拾熱愛,喬舒亞要變得平和,不糾結于名利,全身心投入,這是第一重反轉。
第二重是內部的暗流涌動,桑尼不想辜負熱愛與兄弟情誼,直面危機,轉身回頭,奮力一搏。
桑尼和喬舒亞共進退,都不再單打獨斗,此前都是桑尼成全喬舒亞,最后一次大獎賽兩人換了過來。
桑尼多年夙愿達成拿下首個大獎賽冠軍,好友魯本保住了車隊,喬舒亞晉升為完全體車手,經典好萊塢的模式,皆大歡喜。
第三重不是反轉,是穩定。
《F1》其實是很傳統的好萊塢傳記片+運動片,劇本結構、人物設定并沒有跳出框架,但為何這一套路屢試不爽?
一是敘事方式,沒有什么雜七雜八的煽情,全為主線服務,極其流暢,二是工業化水準,兩個半小時的時長有近乎一百多分的賽車戲,2.5億美元的成本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不像某些國產片,動輒成本幾個億,實際就是小品+相聲式的段子串聯。
要么找一個大院玩劇本殺,或是翻拍一下,減減肥,根本看不出錢到底花哪兒了,反正肯定沒花在制作上。
如果能學學《F1》,把錢花在刀刃上,觀眾自然會支持,也不用你們所謂的業內人士天天哭訴觀眾不進影院了電影完了。
電影是商品也是藝術。
如果當商品,那就做出好產品,而非拍出殘次品還自稱藝術品,夜郎自大。
然而國產片只玩金融游戲,不做產品把控,再不好好想想自己的態度問題,總是甩鍋,自以為是,你不完才是中國電影的末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