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娛樂家
2025年暑期檔已經過半, 首個破5億的電影還沒出現,《 侏羅紀世界:重生》 正以緩慢的增速奔向5億大關,而國產電影方面,已上映 作品沒有達到5億+的實力。
從目前來看,今年暑期檔的前半程,一方面好萊塢電影泄洪式同步上映, 《 侏羅紀世界:重生》《碟中諜8》《新·馴龍高手》《F1:狂飆飛車》 《 超人 》 等多部好萊塢大片填補市場空缺,成為票房主力;另一方面國產電影雖不乏數量、題材多元,也有大制作登場,卻陷入了離預期相差甚遠的困局。
圖源:燈塔專業版
被寄予厚望的陳可辛新作《醬園弄·懸案》沒能在口碑 與 票房上形成明顯突破 , 即便擁有章子怡主演、改編自民國真實事件的標簽,豆瓣評分 只有 5. 7、票房停留在3.74億, 觀眾評價更多集中在“懸浮”“用力過猛”“敘事割裂” 與“看了個預告片”;與此同時,陳思誠團隊拿手的情緒化懸疑電影《惡意》、追光動畫再度出擊的“新文化系列”第二部《聊齋:蘭若寺》等往年暑期檔常勝將軍相關作品也都表現出票房乏力,最令人惋惜的是,《無名之輩:否極泰來》當年黑馬電影第二部卻以5100萬左右的成績正在草草收場 ……
今年國產電影的票房焦慮早已不是新聞,從春節檔《哪吒2》一枝獨秀之后 , 各個檔期都堪稱慘淡,暑期檔原本是國產片最有可能迎頭趕上的時間窗口 , 現 如今,這個窗口正逐漸關閉。一方面,觀眾越來越謹慎地為國產片買單;另一方面,宣發和內容層面的“套路”不斷被識破——點映口碑發酵 所有大 V 齊齊稱好 、明星主創下場吆喝、平臺花樣式炒熱預期 、 卡段式點燃社會情緒 ……這些曾經一度管用的手段,似乎已經無法掩蓋影片內容本身的乏力。
圖源:燈塔專業版
在今年暑期檔里,國產片“扎堆 改檔”的熱鬧與 “難以破圈”的無力 并存。 當所有人都在觀望,誰會成為那個率先突破5億票房的國產贏家?這不只是一個商業成績的問題,而是一次關于內容誠意、觀眾信任與行業信心的集體審判。
01
“情緒”為重,“耐心”在耗盡
在過去幾年里,國產電影靠情緒營銷和社會議題型選題一度贏得口碑紅利——好景不長 , 當觀眾一次次在“改編真實故事”或“群星云集”的敘事包裝中踩雷,如今他們開始用腳投票。
《醬園弄·懸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宣傳主打“女性視角”“復盤民國懸案”,從一部長片重新剪輯成上下兩部公映 , 背后其實反映 出 導演已經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呈現整個故事,這也是為什么最后的成片依然成為了節奏混亂、角色動機空洞的敘事亂戰。
《醬園弄·懸案》劇照
哪怕陳可辛、章子怡、 雷佳音、 楊冪、趙麗穎、易烊千璽的全明星 主創 陣容本身具備強大吸引力,也無法抵消內容帶來的失望。更關鍵的是,這種“名導+明星”的配置,其實對普通觀眾而言并不具備天然的號召力,爭番位、搶戲份倒是反而引發了明星粉絲之間的大戰,最終拖累電影口碑 , 其豆瓣評分 5. 7,而在更大眾的抖音評分上也只有6.2分。
《醬園弄·懸案》豆瓣評分、抖音評分
3.74億 的票房,甚至很有可能讓電影的下部更難實現公映,可以說 , 陳可辛某種程度上又一次誤判了市場和觀眾。
當然,《醬園弄·懸案》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更值得行業深思,那就是近乎在所有社交媒體上“博主批評《醬園弄·懸案》成為某一種政治正確”,無論該博主有沒有看過電影,也不管博主的身份是什么,都要跟風湊上熱度、拿出類似的看法去拍個視頻評價一下 《醬園弄·懸案》 , 這個現象值得警惕,其背后也進一步在表明觀眾對于某類操作的國產電影的不信任,甚至在形成某種難以根除的刻板印象,也算得上情緒的“變種”。
社交平臺上關于《醬園弄·懸案》的評價
觀眾的不信任感不僅體現在個別影片的口碑差評上,更體現在他們對整體國產片的觀影意愿滑坡。越來越多觀眾選擇“先觀望、后買票”,更傾向于等待 真正 口碑出爐之后再做決定。 該 消費邏輯直接壓縮了國產片的首周爆發力,也讓中腰部影片更難獲得排片機會,形成惡性循環。
像是肖央 、 娜扎領銜的喜劇《人生會議》,和曾經的8億票房黑馬續作《無名之輩2》,在口碑迅速崩盤后,幾乎都是院線兩日游的表現,盡管后者如今全國還有幾千場排片,卻基本已經產出不了票房, 5100萬左右 的票房成績相較前作可謂是斷崖式下跌。
即便是陳思誠監制的懸疑大作《惡意》,今年暑期檔也拿不出之前《消失的她》的表現。再一次證明了精巧的議題設計和情緒迎合,似乎已經逐漸開始讓觀眾感到疲憊,或許是對這位“產品經理”敲響的又一次警鐘。
《惡意》劇照
當然 , 近期 兩部作品接連提檔或許也說明了暑期檔還有明顯的空間。
像是大鵬導演的《長安的荔枝》憑借點映口碑初顯“黑馬”潛質,畢竟光是點映就已經收獲了將近5000萬票房,但之前同名劇集的低迷恐怕多少也會影響電影的前期爆發力 。 從目前的點映口碑來看,一句“看完覺得沒有浪費錢”的評價或許已經代表著該部影片的前景較為光明。影版《長安的荔枝》也有望成為暑期檔、乃至春節檔之后首部破5億的國產電影。
像《你行!你上!》這樣的典型姜文作品,即使有姜文本人入駐B站等操作,也更像是一場形式大于內容的宣發實驗,尤其是7月16日點映后,抽象——幾乎成為了最多的評價,似乎“民國三部曲”大起大落之后,姜文最后還是選擇了不向任何人妥協,正如他在B站的系列解讀開篇里說的,“自己捋舒服”了再說 , 但大眾票房這件事或許不太樂觀。
B站截圖
當觀眾對情緒操作和形式營銷的免疫力逐步增強,國產片想要贏得真正的票房增長,回歸內容本身恐怕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唯一的出路。
02
內容創新遲滯,得向好萊塢學習
如何拍得更“真”
2025年暑期檔的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并不是觀眾不愿意走進電影院,而是他們在電影院看不到足夠值得的“沉浸體驗”。換句話說,觀眾并非拒絕國產電影,而是拒絕那些內容貧乏、視聽虛假的電影。
好萊塢今年的暑期檔代表作《F1:狂飆飛車》就是最典型的反例。
它的故事沒有任何新鮮感可言:落魄老將帶新人重返賽場,最終贏得尊重——這在劇作結構上幾乎是一部“流水線產品”。
《F1:狂飆飛車》劇照
影片卻憑借近乎偏執的實拍追求,把“老套路”講出了新感受。
布拉德·皮特親自駕駛賽車奔赴全球真實賽道,IMAX規格全程實拍,車內搭載定制微型攝影系統,配合高速攝影、現場收音和震撼配樂,制造出一種“在銀幕上貼著地面飛馳”的沉浸感。炫技也好 , 老套也罷,能用技術誠意最大程度還原真實,進而通過視聽帶動觀眾情緒,無疑就是當下電影的勝利。
影片的實拍標準幾乎是《壯志凌云2》的賽車版,從銀石賽道到蒙扎,從車隊組裝到選手換胎,幾乎每一幀都建立在真實動作捕捉與工業調度的基礎上。即使你對F1毫無興趣,也會被那種“馬達轟鳴+低空掠過+汗水凝結”的現場感牢牢抓住。這是一部即便劇情再傳統,也能靠視聽完成度徹底征服觀眾的電影。
《F1:狂飆飛車》劇照
在豆瓣上,該片開分就有8.6分,直接成為了今年暑期檔的第一口碑大作,甚至在上映一周多之后評分還進一步上漲到了8.7,可見觀眾對其內容本身的認可。盡管目前不到3億的票房很難說是多么出色的表現, 其也是在走出逆勢上揚的態勢,而 放在整個暑期檔,在高口碑低排片的情況下,顯然已經是不俗的成績了。
這說明,觀眾不是不愿意進電影院,而是希望進電影院能看到與家中電視、手機屏幕完全不同的“電影感”。他們希望被大銀幕上的內容“共振”,而不是在一部粗剪質感的作品里看到熟臉明星走過場。
圖源:網絡
國產電影的問題恰恰在于,對“真實”的誤解和對“技術”的輕慢。這種落差最終體現在觀眾的觀影決策中。不是觀眾變得苛刻了,而是中國電影還沒準備好用真正成熟的工業語言去回應一個正在逐漸成熟的市場。
更令人憂慮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國產片的創作視野也在不斷內卷化。多數作品拍來拍去仍是在安全題材、熟悉類型、確定市場中打轉,不愿承擔任何創新風險。
2025年暑期檔雖然上映的影片不少,題材看似多元,但大多數作品不過是用不同包裝講著相似的故事。《惡意》的故事其實陳凱歌早在《搜索》里就講過,而那已經是13年前的電影了,而在七月底八月初則還有被觀眾戲稱為“抗日三兄弟”的《南京照相館》《731》《東極島》三部同題作品, 雖然在投入上吸引力不少,但也有面臨觀眾當下的“看待主旋律”是一種怎樣的態度,這份“拿捏”目前不太好確定。
《東極島》劇照
問題或許并不在于“有沒有5億+”,而在于“有沒有一部值得5億+的作品”, 特別是對于本身應該追求高娛樂性和極致視聽的暑期檔大片來說,國產電影當下還能不能給出更新也更真的創作。
這個暑期檔還剩下半程,國產電影仍有機會沖出重圍 , 但必須正視一個現實: 觀眾對國產片的信任依然還在迅速透支,而任何一部票房奇跡的背后,都必須以內容真誠為前提。
當觀眾開始主動表達和篩選,很難說他們是對電影冷感了,反而一種成熟的表現。
而成熟觀眾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創作者繼續“不成熟”地高估自己的噱頭,低估他們的審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