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來都橫亙著兩條巨大的河流,分別是長江與黃河。
不同于歷史上長江平均每過14年都會發生一次洪水的周期,黃河就表現得更加“喜怒無?!?。
曾在一千四百年不到的時間里,黃河決堤的次數就高達1593次,幾乎是一年一決堤,給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不僅如此,在這段時間里,黃河還經歷了26次改道,“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并不只是妄言,而是真實發生的。
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徹底解決黃河水患,就計劃在豫、晉兩省的交界處,修建一座水電站。
這一工程的確造福了黃河中下游的百姓,但是卻害苦了陜西人民,甚至他們還要聯名建議炸毀這座水電站。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修建三門峽水電站
最早在豫、晉兩省的交界處,提出修建水電站這一想法的人,還要追溯至1935年的李儀祉。
他自幼就生活在陜西渭南市,也曾親眼見證了黃河水患給下游百姓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黃河從昔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一步步地變成如今的害河。每當想起這些,都會令他倍感心痛。
是他從小就發下誓言,一定要改變這樣的局面。
最終經過多年的苦心鉆研,終于學成出師。
于1935年,正式向國民政府提出了,要在潼關至孟津一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想法。
按照李儀祉的設想,一旦建成了這座水利工程,那么在不經受大型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至少在這座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內,黃河下游的百姓將不會再遭受水患的侵襲。
當時國民政府也同意了這一計劃,并派出了考察團隊前往這里進行選址。
可最終因為常年的戰亂,以及本就孱弱的財政稅收,不得不暫時放棄。
后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修建這座水利工程的計劃被再次提上了日程。
不僅派出了相關的科考團隊,甚至還不遠萬里從蘇聯請來了幾位水利專家,大家坐在一起,積極地獻言獻策。
經過實地考察,最終選址在了河南西部的三門峽地區。
因為這里的巖基是質地堅定的花崗巖,具有極好的承重能力,將大壩建在這里,幾乎不用再去考慮地質方面的風險。
而且,這里還是黃河中游眾多河流的交匯處,在夏季可以最大程度發揮攔洪能力。
當然,大壩一旦建成,這里豐富的水利資源,可緩解這一地區電力資源不足的境遇。
最后,來自中國各地的水利專家們,一致通過了選址地點。
值得一提的是,三門峽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聽取了蘇聯專家的意見。
或許蘇聯專家們在設計本國水電站的時候,能力是合格的,但在設計三門峽水電站的時候,盡管考慮了各方面的情況,可唯獨卻漏算了一條。
這也為后來陜西人民情愿拆除三門峽水電站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2、修建三門峽水電站所帶來的好處
解決黃河水患刻不容緩,當設計圖紙出爐的那一刻起,中國人民就已經做好了相關準備。
相關施工人員和建筑材料很快到位,就連生活在周圍的老百姓在聽聞此事后,也是熱情高漲,解決了許多令施工人員都頭疼的問題。
就這樣,大家有力一塊使,三門峽的工程周期大大縮短,前后僅用了三年的時間。
盡管在修建水電站的過程中,許多人都做出了犧牲,前后共有數十萬百姓去往他地生活,但只要能解決黃河水患,大家都會覺得是值得的。
在三門峽水電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初期,的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攔截洪水這一方面,三門峽水電站可謂是功不可沒。
通過科學地調節徑流量,使得黃河下游的百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受到洪水的侵襲,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還有在每年春季,因為黃河河流解凍時間不一,而造成的“凌汛”現象,三門峽水電站也能完美解決。
凌汛是指,河水解凍,大量的冰塊阻塞河道,進而引起河水明顯上漲的自然現象。
當然,建設水電站自然離不開發電這一領域。
自三門峽水電站正式投入運營以來,每年可至少發電數億千瓦時,為這一地區的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三門峽水電站在設計之初,自然就包含了引水灌溉。
在歷史上,關中地區曾多次發生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民不聊生。
在三門峽水電站建成后,中游河道水位有著明顯地抬升,伴隨一系列灌溉工程的建立,至少可為周圍數十個縣市,提供充足的農業用水。
據相關資料顯示,黃河每年可引水灌溉超過百億立方米,使得方圓上百萬畝的良田,不再擔憂用水難題,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
最后還有攔沙能力。
據統計,在投入運行的第一年時間里,三門峽水電站為下游至少攔截了十億噸的泥沙。
3、炸毀三門峽水電站?
可盡管三門峽水電站建設得如此成功,惠及了下游無數老百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三門峽水電站的缺陷,也慢慢地暴露了出來。
蘇聯水利專家盡管考慮到了泥沙堆積問題,可卻始終沒有想到,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現象居然如此地嚴重。
在最嚴重的時期,黃河每年至少可裹挾達16億噸的泥沙,當時人們這樣稱呼黃河“一碗水,半碗沙”。
外加三門峽水電站的攔截能力,使得絕大部分的泥沙都在河里沉積,致使河道抬升,致使常年沒有水患風險的關中地區,自此多了一道劫難。
比如說在1973年,關中地區陰雨連綿,致使黃河水位暴漲,引發了倒灌風險,洪水距離千年古都西安近在咫尺,僅相隔了十幾公里。
不僅如此,還造成了陜西農田鹽堿化的現象日益加重,糧食常年減產,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炸毀三門峽水電站的聲音,也隨之出現。
相關部門在獲悉此事后,立刻就展開了相關行動。
他們參考了眾多水利專家們的意見,在最大程度降低負面影響的同時,發揮水電站的效益。
其實早在1962年,相關部門就發現了泥沙堆積問題,奈何由于排沙洞太小,已經人為做出了最大規模的洪峰,仍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還有在2003年,關中地區發生的大洪水,更是將三門峽水電站推到了風口浪尖。
為此,陜西、河南兩省展開了長時間的爭辯,結果仍是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不得已,只能放棄水電站的部分功能,從而進行清淤工作。
沙問題雖然是解決了,但泥沙堆積的速度并沒有變慢,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此后,中國在黃土高原展開了長達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同時又修建了其他的水利樞紐,減輕了三門峽水電站的負擔。
同時,渭河河道的抬升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國家投入了大筆的資金,對渭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淤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