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規模優勢到回報勝勢
作者:聞道
編輯:張戈
風品:楚逸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打鐵首先自身要硬,滬市中小盤股投資迎來“新燈塔”。
6月16日,上交所聯合中證指數公司重磅發布上證580指數。業內分析認為,該指數的推出強化了良幣效應,讓小市值公司價值顯著放大,為投資者系統性布局開辟新路徑。
頭部機構往往反應更靈敏,6月23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華夏基金上報了上證580ETF及其聯接基金并獲中國證監會接收材料,為業內首只。
商場如戰場,把控先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填補市場空白、一鍵布局優質小盤股、大幅降低投資門檻,華夏基金攪動投資市場質效升級的大幕剛剛拉開。
1
錨定小盤股新“燈塔”
從產品創新到業績突圍
看似一小步、實則大改觀。
相關基金業從業人士對首條財經表示,上證580指數及華夏580ETF的推出,將成為觀察滬市小盤股行情與風格輪動的重要風向標,可能引導更多資金流向基本面良好、流動性達標的中小市值公司,讓市場資源更合理配置。更清晰、透明的選項,為滬市中小盤股投資樹立了“燈塔”,是A股市場在細分投資工具創新上不懈努力的一個生動體現。小盤股投資工具化、便捷化的時代正加速到來。
拉長維度看,華夏基金一直堅守差異化布局。此番拔得頭籌,是一次厚積薄發、戰略收獲期的前奏。
2024 年,華夏基金營收凈利雙增,一舉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滑態勢。中信證券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華夏基金總資產202.34億元,總負債63.02億元。全年營收80.31億元,同比增長9.61%;凈利21.58億元,同比增長7.2%。
經營面重回增長軌道,首先得益于產品盤給力。2024年,華夏基金在產品成立數量上繼續保持行業領先,ETF規模穩居龍頭地位。同時,債券基金、貨幣基金規模均實現強勢增長,引領了公募REITs行業發展。
同時,華夏基金還積極探索推進養老三大支柱業務,專戶規模得以較快增長。著力數字化轉型,讓領先技術應用不斷賦能業務發展,整體資產管理規模進一步提升。
春華秋實,這個成績單來之不易。回顧過去三年,華夏基金業績經歷了明顯波動。2022年財報顯示,受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司營收74.75億元,凈利21.63億元,分別同比下滑6.74%和6.43%。2023年滑勢延續,營利分別再降1.98%、6.95%。
歷史總在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都是熬出來的。只有勇于自我革新,把危機看作再發展的跳板,企業才能有機會穿越一個個周期,實現基業長青。
從完善產品布局,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從鞏固傳統業務優勢,引領創新業務發展。從拓展海內外業務,推進機構業務規模穩健增長。從迎合AI浪潮,加速推進數字一體化建設、加強關鍵業務人才團隊培養......華夏基金在日拱一卒中,不斷深化轉型、積蓄力量、提煉競爭力,繼而重新黏住了市場、抗住了周期調整。
同時,外部環境也在發生可喜改變。2024年,在復雜國際環境中我國資本市場展現出較強韌性,公募基金業規模突破32萬億元。水大魚大,華夏基金也率先吃到復蘇紅利。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2019年,華夏基金總規模突破萬億大關,成功躋身管理規模“萬億俱樂部”。2020至2023年間從1.46萬億元增至1.89萬億元。2024年底,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攀至2.46萬億元,創下成立以來歷史新高。
對于未來工作重點,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在2025年春節寄語中表示,公司將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美好生活”為目標,深化財富管理轉型,融入資本市場改革新格局。依托數字基礎設施、新質生產力等國家戰略,華夏基金計劃在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領域加大布局,強化指數化投資與創新產品開發。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認為,華夏基金的業績回升,是宏觀環境改善與自身戰略定力共同催化的成果。ETF、養老金、公募REITs等細分賽道的精準布局,在市場政策暖風中不斷釋放效能,成為支撐業績回升的重要支點。
2
ETF降費+浮動費率基金
重塑投資者體驗
深化業務能力是一方面,為了積極落實新“國九條”精神,華夏基金也在著力降低投資成本、提升基民的獲得感體驗。
2024年10月以來,華夏基金陸續下調旗下多只重要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降費產品包括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上證50、科創50、紅利質量、創業板200ETF。其中,上證50、科創50、滬深300ETF均為華夏基金旗艦產品。
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這些產品的管理費年費率均由0.5%下調至0.15%,托管費年費率由0.1%下調至0.05%,合計費率降至0.2%,達到全市場同類產品最低費率水平。
真金白銀的密集降費,不僅提升投資者體驗,也有利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隨著投資成本下降,更多資金可能通過配置ETF流入股市,從而促進A股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形成良好行業生態,為華夏基金打開更多成長契機。
5月27日,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迎來里程碑式變革,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正式發行。華夏瑞享回報混合基金作為其中一員,最大亮點在于創新的收費模式,旨在解決傳統基金“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行業痛點。
公開信息顯示,該新型浮動費率機制的管理費由固定管理費或有管理費和超額管理費三部分構成。其中,或有管理費和超額管理費將根據每筆基金份額的持有時長和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水平分檔收取。
具體規則如下:當投資者贖回、轉出基金份額或基金合同終止時:持有期限不足一年,按1.20%的年費率收取管理費。若持有期限達到一年及以上,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跑贏業績比較基準同期年化收益率6%以上,且持有收益率為正,按1.50%收取。若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跑輸業績比較基準3%以上,按0.60%收取。其他情形,按1.20%收取。
行業分析師王妍婷認為,這種“非對稱性雙向激勵”機制,將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緊密綁定,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對投資者而言,市場不佳時較低的管理費率可減輕虧損負擔,市場回暖時多付管理費也更為情愿;對基金公司而言,需提升投研能力以獲取更多超額收益和更高管理費收入;對整個行業而言,業績導向的激勵將促使行業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重塑生態,為投資者帶來更優體驗。
作為此番試水的“關鍵先生”,華夏瑞享回報混合擬任基金經理王君正,擁有超16年證券從業經驗,專注大盤成長風格,堅持“定量+定性”結合,聚焦金融地產、消費醫藥、科技制造等核心賽道。
天天基金網顯示,王君正目前管理5只基金,合計在管規模達141.80億元。截至2025年6月26日,其代表作華夏信興回報混合A和華夏回報二號混合年內收益率分別為,10.21% 、2.19%。近一年收益率分別為18.27%和11.17%。其中,華夏回報二號混合近一年期收益率位居同類型前十。
6月21日,華夏基金公告稱,華夏瑞享回報混合基金成立,募集規模7.61億元,獲13145戶有效認購,募集期間為5月27日至6月18日。不到一月時間內便高效完成發行,也是投資者對于華夏基金品牌、王君正往期管理水平的一種肯定。
3
篩選器與助推器
ESG實踐引領深意幾許
精準洞察、精準卡位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以企業ESG實踐為例,近年正經歷深刻變革,展現出三大趨勢,而華夏基金基本踩中了每個變浪節拍。
2025年3月31日,華夏基金旗下管理的華夏越秀高速REIT、華夏北京保障房REIT、華夏基金華潤有巢REIT等8只公募REITs,同步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這是境內首次由同一基金管理人推動多只REITs集中發布ESG報告。8份報告緊密結合各REITs的資產特性,在綠色運營、社會責任及治理層面展現了華夏基金的差異化路徑、實踐成果。為ESG指標在資產證券化中的標準化應用,資產證券化與ESG實踐的深融提供了路徑參考。
拉長時間線,REITs-ESG融合上華夏基金一直走在行業前列:2022年,聯合越秀交通發布境內首份公募REITs ESG報告,開創行業先河。
此后,華夏合肥高新REIT、華夏基金華潤有巢REIT、華夏和達高科REIT、華夏北京保障房REIT相繼發布并持續更新ESG年度報告,成為產業園、保障性租賃住房等資產類型的ESG實踐標桿。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表示,高質量發展大趨勢下,ESG理念已成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尺。公募REITs重視ESG核心邏輯在于,其資產屬性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度契合。ESG理念在REITs領域的應用,不僅是對資產運營效率的優化,更是對長期價值創造的有力保障。
在首條財經看來,華夏基金ESG理念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關注長期可持續回報:基礎設施項目資產生命周期往往長達數十年,ESG評價可作為傳統財務評價的有力補充,充分挖掘項目更全面的價值維度。
其次,提升抗風險能力:基礎設施項目在建設和運營中需協調眾多利益相關方,ESG強調與各方溝通,平衡多方利益,從而降低整體風險。
再次,主動提升資產內在質量:將ESG理念貫穿于REITs“投、融、管、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絕非華夏基金被動的合規之舉,而是主動提升資產質量、挖掘長期價值潛能的積極策略。展望未來,ESG有望從輔助性的風險管理工具,升維成為公募REITs的核心競爭力,驅動整個行業向更綠色、更規范、更具國際吸引力的方向升級迭代。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5日收盤,我國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總市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19.91億元。政策支持、資本偏好與技術創新的三重驅動下,ESG因素將持續扮演“篩選器”和“助推器”的雙重角色,持續推動REITs市場擴容提質,并成為區分資產優劣的重要標尺,加速行業“馬太效應”。
若從此看,華夏基金8份ESG報告集體亮相,是一次實力秀肌、也對履行社會責任的莊重宣示,更是向全行業發出的清晰信號與有力示范。為中國公募REITs市場構建本土化ESG評價體系,華夏基金一直在路上、后續好戲仍在上演。
4
“一哥”離任 開啟一個生長新局
當然,硬幣總有兩面。肯定成績的同時,也需清醒看到華夏基金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兩個月前,一則公告引發行業關注:張弘弢因“個人原因”卸任華夏中證紅利質量 ETF 及發起式聯接基金,離任日期為2025年4月17日,且不再轉任公司其他崗位,后續兩只基金由楊斯琪接管。
一石激起千層浪。要知道,張弘弢作為華夏基金“ETF一哥”,曾于2004年參與推出國內首只ETF,2020年四季度與張坤、張清華一同成為首批管理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業內合稱“三張”,其管理規模2024年三季度末達到4561.44億元。
然自2024年11月起,張弘弢開始大規模卸任產品,管理規模迅速下降,至2025年4月歸零。而作為接任者之一,楊斯琪并無管理超500億規模產品的經驗。是否透出過于依賴明星基金經理,導致人才儲備出現“青黃不接”,見仁見智。能肯定的是,張弘弢的離任對華夏基金是一個不小考驗。
此外,主動權益領域的明星基金經理鄭澤鴻、周克平等相繼離職,也一度引發市場對投研團隊穩定性的擔憂。
公開資料顯示,鄭澤鴻于2024年7月卸任華夏核心制造混合等 4 只基金,卸任時管理規模166億元。他曾因管理華夏能源革新股票被譽“能源一哥”,但后期業績承壓,卸任產品任職回報率均低于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
周克平則是華夏基金“科技名將”,曾連續10個季度擔任百億基金經理。遺憾的是,其管理的多只產品任職回報不佳,在同類產品中排名靠后,一度引發市場對其投資策略和業績表現的廣泛討論。
隨著明星基金經理相繼離去、光環消褪,對華夏基金主動權益管理規模造成影響。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華夏基金主動權益類產品(含股票型、混合型)管理規模為3200億元,較2021年峰值縮水超 1300 億元。
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從2021年末的434.19億元降至248.93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從2102.07億元降至1157.94億元。截至2024年末,華夏基金主動權益規模占比約15%。
相比之下,易方達、嘉實基金同期主動權益占比均超25%。顯然與頭部同業相比,華夏基金投研能力仍有待提高。
打深一度看,這些挑戰也非一家之痛,本質上是公募基金從“規模擴張”向“能力建設”轉型、去明星化強平臺化的縮影。當行業規模紅利見頂,單一依賴某類業務、押注某一明星經理的時代已然過去。唯有構建“被動投資穩健底盤+主動管理特色引擎”的雙輪驅動模式、打造生態型平臺綜合投研能力,才能在監管趨嚴、競爭加劇的市場中突圍。
一句話,大不代表強、快不代表優。“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但策略的清晰度、執行的一致性、回報的穩健性是投資者信任的基石。當行業從粗放式“規模競賽”轉向精細化“能力比拼”,如何將規模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主動管理能力、帶來真金白銀的投資回報,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開啟一個生長新局,從規模優勢到回報勝勢,華夏基金正在路上。
本文為首財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