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立法會大會討論更新文化政策議案時,何君堯議員拋出一枚“文化炸彈”。他直言香港諸多街道與公共空間仍被殖民符號催眠,呼吁將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等英國殖民時期的標志性地標改名。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提出移走維多利亞女王雕像,以林則徐銅像代之,讓這位虎門銷煙的英雄取代象征殖民歷史的英國君主。
2024年7月,香港通過《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廢除“女皇陛下”、“總督”等法律條文中的殖民詞匯。法律條文可以一夜修改,但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的地名與雕像卻成為更難消除的印記。2022年11月,他首次提議用中國杰出人物輪替命名公眾場所,名單涵蓋從岳飛、文天祥到李小龍、金庸、鐘南山等民族英雄與現當代杰出人物。本次立法會提議,正是這一思路的延續。何君堯建議替換維多利亞像的林則徐,是極具象征意義的選擇。這位1839年虎門銷煙的欽差大臣,直接觸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那場導致香港割讓的戰爭。
而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1837-1901),正是大英帝國殖民擴張的巔峰期。香港在其任內成為殖民地,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將林則徐與維多利亞置于同一空間,無異于將侵略與反抗的歷史并置?!埃ㄈ藗冇X得)天天去維多利亞公園挺好,但忘記了維多利亞對香港、對中國內地造成了什么傷害。”何君堯在立法會直言。他主張若保留女王雕像,必須加設林則徐像形成歷史平衡,“把骯臟面拿出來給人看”。
這種“去殖民化”思路與上海、武漢處理租界歷史建筑的方式形成呼應——保留建筑本體,但通過歷史標注重新詮釋其意義。何君堯的提議立即引發兩極反響。支持者認為這是遲來的文化正名。2021年已有民間團體呼吁將維多利亞公園改為“人民公園”,網友稱如此一改“氣勢瞬間提上來”。反對聲音則擔憂歷史斷層與文化成本?;屎蟠蟮酪蛄_大佑同名歌曲成為文化符號,更名可能割裂集體記憶。
有評論指出:“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改名可能引起國際質疑”。更深層的問題是操作復雜性。香港有132處英國風格法定古跡,如中環終審法院建筑。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建議以歷史人物命名公園作為歷史教育的方式,而非簡單消除痕跡。香港地名變更涉及市政、民政、地圖出版等數十個系統更新,成本高昂。民間對“多維利公園”等新名稱的接受度也存疑,有市民笑言:“聽起來像家具商場”。
從俄羅斯更改“列寧格勒”回“圣彼得堡”,到印度將“阿拉哈巴德”改為“普拉亞格拉吉”,地名變更往往伴隨政權更迭。香港回歸后保留殖民地名,某種程度上是“一國兩制”包容性的體現。但隨著國際地緣政治變化,這些符號的敏感性日益凸顯。何君堯指出:“香港既然是聯通世界的橋梁,責任是雙向的。” 他強調文化自信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支撐。
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成為關鍵考量。長期使用殖民色彩名稱,可能導致年輕人誤認其為本土文化,弱化國家認同。香港教育局課程已加強中國歷史教育,但日??臻g符號的影響更為潛移默化。無論更名議案結果如何,這場討論本身標志著香港已準備好正視自己的歷史傷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