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釣魚用啥餌最好?你問100個釣魚佬,其中的90個都會給你同樣的答案:蚯蚓。如果這蚯蚓還是新鮮的,剛從濕漉漉的泥地里挖出來的,那最好不過了!小的直接往魚鉤上掛,能釣鯽魚、黃辣丁這樣的小魚;大的剪成幾段再掛上鉤,則適合釣鯉魚、黑魚這樣的大魚。
確實,甭管魚是大是小,但它們似乎都愛吃蚯蚓,這可以說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了。但你有沒有想過,魚和蚯蚓一個在水里,一個在泥里,原本永世不會相見,魚又為什么會唯獨鐘情于蚯蚓呢?是它們的味覺和嗅覺特別靈敏嗎?實際上,有科學家團隊對這個問題專門做了研究,結果顛覆傳統認知:魚喜歡的,其實并不是蚯蚓的“味道”!
顛覆認知的實驗
以咱們老百姓的眼光來看,魚喜歡吃蚯蚓,大概是因為蚯蚓有著獨特的土腥味,又會不停蠕動,在水中就能特別吸引魚的注意,誘惑它們前來吃食。
那么,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其實咱們稍加控制變量,就能揭曉謎底。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市的一家魚類研究中心就做了這么一項實驗:他們提前養殖了沒吃過蚯蚓的鱸魚,放入準備好的魚缸中,又在其中放了一些形態上看起來像蚯蚓的塑料蠕蟲餌,來觀察鱸魚會不會捕食這些假蠕蟲。
這樣的塑料蠕蟲沒有蚯蚓的土腥味,更不會像活物那樣蠕動。然而,鱸魚仍然會吞食它們。
為了進一步接近真相,研究團隊又在缸內放入了一些方塊狀的塑料魚餌,以做對照。結果顯示:鱸魚仍然傾向于吞食長條狀的塑料蠕蟲餌。
也就是說,魚愛吃蚯蚓,真和蚯蚓的味道沒有關系,而只是喜歡它們長條的形狀而已!
此后,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另外一個研究團隊又做了另一個實驗:在魚缸中同時放入活蚯蚓以及機械模擬震動的假餌,結果實驗用的虹鱒魚對兩者的攻擊率幾乎相同,而對靜止的蚯蚓卻毫無興趣。俗話說“活蚯蚓比死蚯蚓更招魚”,還真沒說錯。
這樣一來,答案就昭然若揭了:蚯蚓最吸引魚的,并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既長成了一長條,又會動,僅此而已。
根據這樣的結果,美國釣魚佬們還整了個新的釣魚辦法——路亞釣法,即直接通過人工制作的假餌模擬小魚、小蝦、蠕蟲等活物的自然動作,來吸引魚類上鉤。這樣的釣法后來也傳入了咱們中國,根據網友們的反饋,效果還不錯!
為啥偏是長條形
知道結果了,你可能還會好奇:為啥魚就偏偏喜歡長條的食物?難道它小小的腦子里還形成了意識,還能有審美嗎?其實,這個問題的背后,也有深刻的科學道理。
從歷史上看,咱們對魚和蚯蚓都來個追祖溯源——在大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代,魚的祖先剛剛從脊椎動物中分化出來,大致長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而蚯蚓則還是一種環節類蠕蟲,是一種“鰓曳動物”,和魚共同生活在海洋里,也是魚食物的重要一環。
后來,由于地球地質的變遷,這些蠕蟲中的其中一支離開了海洋,進入了淡水河、淡水湖中。慢慢地,它們中又有一部分離開了淡水河湖,進入了濕潤的土壤,也就逐漸成了咱們今天看到的蚯蚓。
也就是說,魚愛吃蚯蚓,其實是一種歷史傳統——魚還挺不“忘本”!
而從現在魚類的生態環境來看,許多魚類的天然獵物,例如小魚、蝦、昆蟲、水生蜈蚣等,要么也呈現出長條形,要么在移動過程中會快速擺動身體,其運動軌跡和頻率都和蚯蚓相似。
這樣一來,哪怕魚和蚯蚓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土里,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魚見了蚯蚓,就會被它的形態激發出捕食的本能,觸發攻擊行為,從而上了人類的鉤。
這也挺合理的,畢竟,把時間往前撥個幾億年,現在的蚯蚓和魚類的天然獵物們,可能都還是一家人呢!
根據這樣的原理,現在不少釣魚佬都會使用更廣泛存在于水中的紅絲蟲,也就是俗稱的“水蚯蚓”,來代替相對而言更難尋找的土壤中的蚯蚓,來做釣魚的餌料,效果同樣不錯。
出人意料的感知能力
這么看來,魚似乎是一種很傻的動物——只要是長條的東西,哪怕是片塑料也得上去嘗嘗咸淡,啥也沒吃到胃里,就斷送了自己的小命。然而,魚類的感知能力卻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它并不是太“傻”了,而是太“敏感”了。
魚首先有著獨特的觸覺器官,也就是“側線系統”。它沿著魚兩側的中線,從頭部延伸至尾部分布,其中布滿了神經丘。
通過這樣的觸覺系統,長條狀物體在水中拖動而產生的特定頻率的振動,可以輕易地被魚所捕獲。水下環境往往十分黑暗,稍有動靜更是容易變得渾濁,可視性極低。但有了側線,魚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水流信號鎖定目標方位。
同時,雖然魚并不是因為味道才愛吃蚯蚓,但魚也擁有發達的味覺系統——這并不代表魚能和人類一樣品嘗酸甜苦辣咸,而是體現在更細微的方面。
魚類的味蕾并不僅存在于口腔內,還分布在觸須、鰓、唇、體表甚至鰭上。它們對特定微量物質的感知力遠超人類,例如尖吻鯻對甘氨酸的敏感度就是人類的1000萬倍,能感知濃度極低的氨基酸;而根據實驗數據表明,部分魚類的味覺靈敏度甚至是人類的6~60倍。
有生物學家用文學性的語言這么形容鰻鱺:“能在極大水域中感知一滴來自家鄉的水。”
這樣細致入微的味覺感知力使得魚類可以在水中輕松地尋覓到生存所需的蛋白質,甚至通過水中的化學物質(如氨基酸)進行長距離導航——也因此,即使沒有指南針,魚兒們也能在特定的季節完成洄游。
另外,魚也并不像大眾以為的那樣,是“色盲”。相反,一些淡水魚能識別紅、黃、藍等顏色,尤其在渾濁水域中,鮮艷的紅色和粉色最易被察覺,而蚯蚓的粉紅色體表恰好符合這一視覺偏好。
結論
蚯蚓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成為魚餌的主流選擇,既是因為用它做餌,效果確實不錯,也是因為它在野外環境中較為容易尋獲。但如今已經出現了不少更方便使用的人工魚餌,蚯蚓做餌的劣勢也逐漸凸顯了出來,例如對肉食性大魚和素食性魚類的吸引力有限、自身重量過輕等。
不過,現在的你知道了這么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應該能在不同的環境中挑選不同的魚餌,來大大提升你的上魚率了。在形狀上,長條形、小魚小蝦形最為適宜;在形態上,能模擬活物運動的最佳;在顏色上,紅黃藍等鮮艷顏色適合,在深水區則最好使用紅粉色魚餌;如果還能在餌上添加一點含有微量元素的調味劑,那就更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