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惠晉 陳蕓 趙建祥)夏至時節,走進漢陰縣觀音河鎮合心村的蠶桑基地,一塊塊桑田、一間間蠶房、一張張方格簇、一筐筐蠶繭,都是群眾致富的法寶。蠶房內蠶農們嘴角上揚,忙著采收那白花花、光潔飽滿、形似鴿子蛋的鮮繭。漢陰縣農業農村局駐觀音河鎮合心村第一書記徐松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露出久違的笑容。
抓“桑”機,喚醒“沉睡資源”。“300多畝桑園,6幢蠶房,年養蠶50張,年產繭3000來斤。”2024年10月初,新任職合心村第一書記徐松雖然知道隔行如隔山,但身為畜牧干部的他總覺得哪里不對勁。當請教縣農業農村局蠶桑專家陳蓓后得知,村里蠶房僅用了一半,每張產種產繭才達到平均產量的60%左右時,他深深地陷入沉思,傳統蠶桑重點村如何才能走出“捧著金碗要飯吃”的尷尬。
此后的一個月,徐松用腳步丈量著全村,融入群眾的生活。在蜿蜒的田埂上,他與群眾面對面坐著,仔細地算著 “養蠶賬”,從桑葉的成本、蠶種的價格,到蠶繭的售價,每一項都認真分析。在熱鬧的院壩里,他虛心傾聽專家講述 “產業經”,了解過去蠶桑產業的輝煌與衰落。深入調研后,徐松精準地摸清了產業發展短板--技術和銷路,并暗暗下定決心盤活現有資源,發展蠶桑產業,幫助群眾增收。
把“動”脈,激活“深層潛力”。養蠶如繡花,步步得精細。今年開春,合心村邀請縣蠶桑專家駐點辦班,從桑樹冬剪 “留三芽” 到蠶室溫控 “差一度”,手把手教村民掌握現代養殖技術。六組村民吳新云捧著自家首批高產繭感慨:“專家說蠶寶寶吃桑葉要‘少食多餐’,以前不懂,現在才知道喂蠶也有大學問!”
更讓村民大開眼界的是外出研學。在平梁鎮興隆佳苑基地,六層立體蠶架整齊排列,電動喂葉機“沙沙”運轉,現代化的養殖設備和高效的生產模式令人驚嘆。這里畝產繭量比合心村高出近一倍,讓村民們看到了蠶桑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原來蠶桑也能這么‘潮’!”蠶農紛紛發出感嘆,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興“絲”路,助力“村強民富”。單干難抗風險,抱團才能共贏。合心村推出“合作社+農戶”模式,村集體化身“全能后勤”,無償為農戶提供蠶室蠶具,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應蠶種、統一保底回收,今年保底價格為25元/ 斤,給蠶農吃了“定心丸”,若單產在60斤以上,每超一斤再獎3元,進一步激發養蠶戶的積極性。
“我家養了3張蠶,按保底算收入7500元,若產量高還有額外獎補,何樂而不為。”二組村民儲著平掰著指頭興奮地算著。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蠶桑養殖隊伍中。今年春季,合心村新增蠶農6戶養蠶15張,在短短一個月實現增收3萬余元,蠶桑產業逐步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也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賣繭子只是第一步,做深加工才是長久計。只有不斷拓展產業邊界,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讓蠶桑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今,徐松的信心更加堅定,并且正在緊鑼密鼓地謀劃著蠶桑產業鏈的延伸,一步步帶領村民們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讓合心村的青山綠水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