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一天,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廣州新市醫院)癲癇專科的診室里來了一位特別的患者,31歲的蘇耀(化名)雙手捧著一面錦旗,鄭重地遞給醫生。錦旗上“細心愛心暖人心,醫德醫術皆一流”兩行字,是他熬過多年病痛后最真摯的感謝。
【一次熬夜引發癲癇發作】
蘇耀的癲癇噩夢始于一次熬夜。勞累和熬夜,這個被許多人忽視的生活習慣,卻成為他癲癇發作的關鍵誘因。
時間倒回2016年,那時16歲的蘇耀還在讀高中。一次熬夜復習后,他突然眼前發黑,意識模糊,整個人直挺挺倒在地上,雙手不受控地抖動。同學嚇壞了,手忙腳亂把他送到校醫室,可癥狀只持續了幾秒就停了。起初,家人以為蘇耀只是“累過頭了”,但后來類似的情況卻反復出現——每次熬夜趕作業、運動過量,甚至只是天氣悶熱,他都會突然倒地抽搐,雙手像被電擊般顫抖。
醫學研究表明,睡眠與癲癇關系密切。在癲癇群體中,至少有25%的患者發作與睡眠有關。睡眠不足會降低癲癇發作閾值,成為重要的誘發因素。熬夜時,過度腦力勞動使腦局部乳酸增加,血液偏酸,影響腦細胞正常活動,腦電圖可出現異常電活動,從而誘發癲癇。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癲癇專科副主任醫師張紹平表示,癲癇是一種由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的慢性腦部疾病。其誘發因素眾多,睡眠剝奪(熬夜)、疲勞、精神壓力、閃光刺激等都是常見誘因。
多次的發作終于讓蘇耀的家人察覺到了不對勁,帶著他到當地醫院進行了檢查。結果卻很意外,上面顯示“未見異常”。盡管沒有找到明確病因,醫生還是根據癥狀診斷為“癲癇”,隨后開了抗癲癇藥。
可服藥一年后,蘇耀的發作不僅沒停,反而更頻繁了。更糟糕的是,他發現自己記憶力變差,算數時反應遲鈍,就連拿筷子夾菜都會手抖,心理壓力日益漸增的同時,對疾病產生了恐懼心理。為了能夠回歸正常生活,小蘇在家人陪伴下來到了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癲癇專科。
這種心理狀態在癲癇患者中并不少見。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常感到緊張、焦慮、恐懼、情緒不穩等,時刻擔心再次發病。數據顯示,癲癇患者中抑郁的發生率高達20%-55%,局灶性癲癇患者尤其容易伴發抑郁。
“癲癇患者往往承受著四重心理壓力:憂郁、孤獨、悲觀和自卑。”張紹平主任分析道。一方面,疾病本身造成社交限制,另一方面,社會歧視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即使親友的“過度照顧”也可能讓患者產生自卑感。
【個性化診療:從身體到心理專業呵護】
了解完蘇耀的狀況后,張紹平醫生沒有急著調藥,而是重新為他做了詳細的檢查,在找到了蘇耀的病灶后,結合他的發作頻率和用藥史,明確病情。針對他的情況,張紹平醫生團隊為其制定了“改善腦功能+心理輔導”個性化治療方案——優化抗癲癇藥物組合、配合改善腦功能的營養治療,并強調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很多患者只重視藥物治療,卻忽視了腦功能康復和心理干預。”張紹平醫生表示,“癲癇治療需要多學科協作,尤其是對于長期患病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心理問題的患者。”
針對蘇耀的情況,醫生特別強調了生活規律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生活應有規律,可適當從事一些輕體力勞動,但避免過度勞累、緊張等”。同時,在心理輔導中幫助他正確認識疾病,減輕恐懼。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復查后,蘇耀的病情逐漸穩定,發作情況比之前少了許多,同時蘇耀本身的病恥感得到了改善。癲癇或許無法馬上回歸日常生活,但規范治療能讓患者學會與疾病共處。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癲癇專科用細心守護患者健康,用關懷托住患者的人生。對蘇耀來說,那面錦旗不僅寫著感謝,更藏著一份重生后的底氣:病痛曾讓他跌倒,但專業與溫暖,終將他扶了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