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5年6月25日拋出“以伊沖突可能很快再次爆發”的預警時,中東局勢的火藥桶似乎再次被點燃導火索。而就在這一敏感時刻,伊朗國防部長納西爾扎德于6月25日飛抵中國青島,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防長會議的會場中,明確向中國國防部長董軍表達了“希望中方繼續主持公道”的訴求。這場上合組織擴員后的首次十國防長全員會議,恰如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下國際格局中地緣沖突的復雜性,以及中國在全球安全架構中日益凸顯的關鍵角色。
當地時間6月25日,特朗普在北約海牙峰會現場釋放出矛盾信號:他既宣稱“非常確信以伊軍事沖突已經結束”,又警告“沖突可能再次爆發,也許很快”。與此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同日發布聲明,稱伊朗核計劃在近期襲擊中“遭到嚴重破壞,關鍵設施已被摧毀,需數年重建”。特朗普更斷言“伊朗核計劃已倒退數十年”,并強硬表示若伊方重啟核計劃,美方“肯定會再次發動襲擊”。以色列方面,國防軍總參謀長扎米爾在25日的視頻講話中強調,以軍行動使伊朗核計劃遭受“系統性損害”。而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雖證實核設施“嚴重受損”,卻駁斥美國言論自相矛盾,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更直言襲擊增強了伊朗推進核計劃的決心,“沒有人愿意放棄這項技術”。這種各方表述的分歧,凸顯出中東核問題與軍事沖突交織的復雜局面,也讓特朗普口中的“停火”顯得格外脆弱。
在美以聯合襲擊導致核設施嚴重受損的背景下,伊朗將外交突破口投向中國。6月25日,納西爾扎德在青島會見董軍時,特別提及“感謝中方對伊朗正當立場的理解和支持”,并迫切希望中國“為維護停火局面、緩和地區緊張局勢發揮更大作用”。這一訴求背后,是伊朗在12天沖突中遭受的多重打擊:不僅核設施遭B-2轟炸機空襲,多名高級物理學家也在以色列的轟炸中喪生,而停火期間以方仍以“違反協議”為由發動攻擊,直至特朗普施壓才暫時平息。伊朗的困境折射出中東地緣博弈的殘酷現實:當美國一邊宣稱“不依賴以色列情報”,一邊持續對伊施壓時,伊朗急需國際社會的公正力量平衡局勢。而中國在沖突期間秉持的客觀立場,以及作為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的影響力,讓德黑蘭看到了打破外交孤立的希望。
6月25日開幕的上合組織國防部長會議,因伊朗防長的抵達實現了擴員后的首次十國防長全員出席。印度防長辛格罕見參會、白俄羅斯防長赫列寧提及“中白歷史并肩戰斗”、俄羅斯防長別洛烏索夫強調“深化軍事戰略溝通”,這些細節背后,實則蘊含著中方在會議中需推動的關鍵議題:回應伊朗訴求構建中東停火監督機制,面對以伊停火的脆弱性,中方可能提出基于國際法的多邊協調方案;對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需求探討俄烏沖突的和談路徑,俄白防長均提及歷史合作與和平愿景;化解印巴矛盾,借助上合平臺促成雙方就邊境問題的對話,這也是印度罕見參會的核心訴求;落實“五個共同家園”倡議,將軍事安全合作與經濟發展議題掛鉤;應對美國在中東與歐洲的軍事介入,通過多邊安全對話構建替代性的國際安全敘事。
當特朗普政府在中東制造“摧毀核設施”與“可能再沖突”的雙重震蕩時,中國在青島會議上的表態顯得尤為關鍵。董軍防長在會見多國防長時強調的“和平自主外交理念”,與美國的強硬軍事手段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恰是伊朗等國尋求中國主持公道的深層原因。上合組織十國的全員到齊,本質上是國際社會對單極霸權秩序的隱性反彈。從伊朗核設施受損后的外交求助,到俄白希望中國調停俄烏沖突,再到印巴試圖借助上合平臺緩和矛盾,這些訴求共同指向一個事實:當傳統安全機制失效時,以中國為代表的多邊主義力量正在成為維護全球穩定的“壓艙石”。
在特朗普預警沖突再燃的敏感節點,青島會議的召開不僅是對地區危機的即時響應,更是對新型國際安全秩序的探索。正如伊朗防長所言,中國的“公道”背后,是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底線,也是構建共同安全的大國擔當。這種擔當,或許正是打破中東“沖突-停火-再沖突”惡性循環的關鍵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