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凌(化名)又一次在我們幾個人的群里發了一條深夜感慨:“她好像和朋友一起去喝酒了,我說開車去接她,她拒絕了。”
小凌和他的女朋友在是異地戀,他們距離不算特別遠,大概200km。
很多時候,他也搞不懂自己,明明知道這個女生沒那么喜歡他,也沒對他多好。
但他就是控制不住想粘著她,隔一天就開車去找她,甚至花錢他也覺得值得。
群里一片沉默,我們沒有回復,大家已經習慣了他在愛情里的這種反復感慨。
這不是他第一次因為感情過度付出而受傷。
每一段戀情,他都是滿腔熱忱地投入,不顧結果地付出,然后在對方冷淡中收場。他不是看不清,而是停不下。
像我朋友小凌這樣的人,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稱叫給予型人格。
這是指那些在關系中總是把給予當作愛的表達方式,不斷主動付出、以滿足他人為中心的人。
他們看起來溫柔、體貼、細膩、全心投入,但往往在感情中反而最容易受傷、陷入戀愛腦、成為被忽視的一方。
給予型人格戀愛腦:誰在身邊就愛誰
小凌在每一段關系中都盡心盡力對別人好,但他也很快就會步入下一段關系。
然而這種誰在身邊就喜歡誰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心理依賴的表現。
心理學家認為,給予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潛意識里渴望通過付出獲得對方的認可和關注。
他們把感情中的給予當作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仿佛只有不斷付出,才能證明自己在對方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們在關系中有一種強烈的心理邏輯,只要我對你足夠好,你就不會離開我;只要我一直在你身邊,你終會看到我。
這類人在親密關系中會表現出高度的敏感和焦慮,他們對于對方的一舉一動過度關注,總是在關系中擔心被忽略或者被遺棄。
于是他們下意識地通過不斷地給來換取安全感,但這種付出往往不對等,甚至常常是單方面的消耗。
更關鍵的是,他們愛上的并不一定是這個人,而是這個人在我身邊的感覺;
哪怕只是短暫的陪伴,也會被他們誤解為深情的回應,從而迅速墜入愛河,誤判關系。
小時候缺愛,長大后拼命給予愛
很多給予型人格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小時候缺愛。
事實上,很多給予型人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情感缺失。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對他的性格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小時候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關注,長大后就會形成一種補償心理,希望通過在感情中的付出,來彌補童年時的遺憾。
于是長大后的他們,在感情中也會重復這個劇本,無條件地付出,只為了再次獲得那種曾經缺失的愛。
但不幸的是,這種給予并不能真正填補情感的空洞,反而讓他們越來越迷失自己。
你有多尊重自己,對方就有多尊重你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觀點:一個人的自尊水平,決定了他在感情中的地位。
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那么他在感情中就會不斷地犧牲自己,去滿足對方的需求。
相反,如果一個人真正尊重自己,他就會在感情中設立邊界,不會輕易被對方的情緒左右。
簡單來說,我們平日里越難獲得的東西,越讓人珍惜;而那些隨時可以擁有的,往往被輕視。
感情上也是一個道理:
給予型人格往往會在感情中無限的給予,他們不設限地給予、忍讓、等待,不斷降低自己的底線,以為這是一種深情的體現。
如果你把自己擺在過低的位置,試圖用好來換在意,那么別人也就會默認你是理所應當的付出者。
反之,如果你有自尊、有底線,懂得拒絕、懂得選擇,別人自然會對你多一份敬重。
不是你變得強勢了,而是你開始把自己放在應有的位置上。
走出困境
首先,你要學會把注意力從別人怎么看我,轉移到我到底需要什么?你不是因為能照顧別人而有價值,你本身就是值得被愛的個體。
拒絕并不意味著你不愛一個人,反而是關系中最健康的表達方式。有邊界的愛才有持續的可能。
愛不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而是你和另一個人并肩前行、彼此滋養。
給予型人格的人,就像感情中的天使,總是用自己的付出溫暖著對方。
但感情不是一場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需要雙方共同經營的。
當你學會尊重自己,設立邊界,你會發現,感情會變得更加美好。
真正的親密,是你不拼命討好,對方依然選擇靠近。是你不付出一切,對方仍然愿意給你全部。
與其在一段關系里失去自我,不如從現在開始,好好愛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