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聊城莘縣,一堂特殊的思政課正在百里紅色文化長廊展開。"小小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述冀魯豫邊區的革命故事。而在三十公里外的莘縣柿子園鎮中心小學,留守兒童正通過詩歌傾訴對父母的思念:"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能夠裝下整個世界,但是我的眼睛又很小很小,連兩滴眼淚也裝不下"。在莘縣,全環境立德樹人不單單是一句抽象的口號,而是具象為革命舊址前的一堂思政課、留守兒童筆下的一行詩句、校園里回蕩的一首童謠……莘縣結合縣域實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全環境立德樹人的創新之路。
紅色長廊里的大思政課堂
在馬本齋烈士陵園,莘縣十八里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既是講解員,又是參觀者,用稚嫩的聲音講述馬本齋及回民支隊的故事。過去的參觀是走馬觀花,現在孩子們要提前查資料,寫講解詞,歷史也變得有溫度了。
這種轉變源于莘縣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載體。打造了“莘火相傳 可以燎原”莘縣百里紅色文化長廊思政品牌。依托中共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馬本齋烈士陵園、孔繁森同志在莘縣事跡陳列館等紅色場所。將紅色資源串點成線、串珠成鏈,精心打造了縱貫南北的“百里平原紅色文化長廊”,著力打造魯西紅色文旅研培基地,為實踐教育提供了豐富載體。
莘縣還將這些紅色資源融入到“大思政課”建設中。在思政課教學中,聚力構建“大思政”格局,不斷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組織思政課教師赴紅色場館開展調研,依托紅色場館展陳主題和內容精心設計思政課程,開展全縣思政課評選活動,精心打造了一批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同時莘縣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紅色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基層、紅色場館、實踐基地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感受紅色教育的魅力,讓紅色文化浸潤青少年的心靈。
詩歌課堂中的“心靈處方”
“校園門外有條河,河岸有灣蘆葦坡,蘆葦坡里有什么?你瞧,你瞧,螢火蟲兒在閃爍,尋覓著童年的你和我……”6月23日,在莘縣櫻桃園鎮谷疃小學的詩歌課堂上,孩子們正在齊唱這首由該校詩歌老師作詞、校長吉他彈唱的校歌。
“夏風吹甜了大大的西瓜、吹來了長長的假期,也吹來了好多好多的暑假作業”“我討厭夏天的風,吹來了炎熱”……一場戶外的詩歌課堂正在十公里外的莘縣柿子園鎮中心小學進行著。
櫻桃園鎮谷疃小學楊占國老師在給學生上詩歌課。
遠在鄉村的小學,為何開設了詩歌課程?這是莘縣在全環境立德樹人方面,今年重點實施的“核心價值觀鑄魂,詩意療愈助成長”家校社網心攜手育人項目,探索出了“五育協同”育人新路徑。該項目以詩歌課程為載體,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優良環境。
說起詩歌課堂,這要從楊占國老師說起。楊占國是莘縣櫻桃園鎮谷疃小學的老師,他熱愛文學和詩歌,經常關注一些兒童文學作品。2021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了“是光”詩歌,并最早在學校開設了“是光”四季詩歌課,讓農村孩子學著寫詩,自由地表達情感。
“我們這邊的留守兒童比較多,有很多情感不輕易表達出來,想法在詩里面會更容易表達。”楊占國說,教給孩子寫詩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詩人,而是培育孩子的心靈。鄉村小學留守兒童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他們生性敏感而又情感脆弱,同時又對未知的領域充滿了好奇。當用詩歌為孩子打開了新的世界大門,他們知道了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是如此地美妙和神奇。
“通過詩歌,我們也發現了孩子的一些問題,比如我的一個學生寫的愛:我不知道什么叫愛,直到有一天,下雨了,狗媽媽把小狗叼回了窩里,我知道那叫愛。”學校副校長白玲老師說,她看到后心里酸酸的,便與孩子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了孩子特殊的家庭情況和對愛的匱乏,她便對孩子格外關注。孩子畢業的時候,送給了白玲老師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是您為我的成長帶來了很多東西,是您讓我寫了第一首詩,也是您讓我懂得了很多,沒有您就沒有現在的我,也讓我成長了很多,我要謝謝您,謝謝全校的老師,謝謝你們。
柿子園鎮中心小學教師謝敏敏在給學生上戶外詩歌課。
在莘縣,“詩意療愈”實踐并非個例。莘縣柿子園鎮中心小學的謝敏敏老師兩次登上央視舞臺,在她的的詩歌課堂上,孩子們擁有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能夠裝下整個世界,但是我的眼睛又很小很小,連兩滴眼淚也裝不下……”這首孩子創作的詩歌,讓班主任謝敏敏濕了眼眶,也觸碰到謝敏敏老師內心的柔軟,用詩意治愈失意。
“二十年后,或許他們已經不記得這節課上,我給他們講了什么,但是,一定會記得,在暖暖的陽光下,寫詩歌、吃西瓜的快樂,在教室里,話西瓜、分享詩歌的美好。”在謝敏敏老師的朋友圈里,清楚地記錄著一次戶外詩歌課的美好,孩子們爭相舉起西瓜,在“詩意連廊”里開懷大笑。
從個體療愈到機制創新
“長大后,時間沒有讓許多人眼睛里有光。但在麥田里有一群我,十二歲的我盼著長大,二十歲的我盼著童年。我狂奔在麥田里,盼望著遙遠的夢想……”這是谷疃小學六年級學生雙雙寫的一首詩。
在雙雙的父母看來,常年在外工作無法陪伴孩子,孩子接觸詩歌后,在詩中找回自我,找回信心,這讓他們感到很欣慰?!拔覐奈迥昙夐_始接觸詩歌課,剛開始時一首詩也寫不出來。后來楊老師會帶著我們在春天里放風箏,在校園的花楸樹下寫詩,也會帶著我們去校園門外的河岸看蘆葦寫詩!”雙雙說,她喜歡這樣的詩歌課。
這一句句充滿童趣的詩句,一個個敞開心懷的學生,讓楊占國和白玲老師更加堅信了詩歌的美好與療愈,也促使他們探索如何開發本土化的詩歌課程。雙雙口中的花楸樹,是谷疃小學校園里的樹,校園門外還有條河。以周邊的事物為原型,谷疃小學的師生創作出來多首詩歌。
這是谷疃小學自主開發的優秀詩歌課程的完美呈現。不止如此,老師們還將詩歌和勞動課、英語課等結合起來,進行跨學科的融合?!吧蟿趧诱n的時候,我們觀察麥田,包括動手操作和面到最后蒸出來饅頭;去年我們學校里種了向日葵,我們就以向日葵為例,從種到收,以種子的夢想為題開設課程。”
莘縣張寨鎮中心小學老師薛瑞敏也是“是光”詩歌教師之一。在她的詩歌課上,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參與度非常高,非常投入,這是薛瑞敏進行了近8年的語文教學中從未看到過的景象。其中,有一個頭腦聰明但手比較懶的孩子寫得一首詩觸動了她:“清明節,我到了外婆的墳前,我的眼睛哭得像火燒一樣疼,但外婆卻沒有安慰我”。
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自由而直接,薛瑞敏找到了學校領導建議全鎮推廣,在她的帶動下,張寨鎮詩歌種子老師達到了16位,成為全縣最多的鄉鎮之一。
詩歌課堂帶來的變化引起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和體育局的高度重視,今年初,莘縣成立了“核心價值觀鑄魂,詩意療愈助成長”家校社網心協同育人項目工作專班。項目專班先后到柿子園鎮、櫻桃園鎮谷疃小學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發現,詩歌可以為孩子打開心靈的窗口,治愈孩子的童年,于是確定以7個鄉鎮為重點,在全縣進行推廣。目前,全縣開設詩歌學校15所,覆蓋學生5000余名,詩歌種子教師發展到40余人。通過詩歌課堂,舉辦了行走的詩歌創作大賽、在大自然尋找詩意、校園里的詩意連廊、詩歌藝術文化節、詩歌樹葉書畫、詩歌觀摩等系列活動,將詩歌課堂打造成了一個個心靈的療愈所,為他們的成長之路鋪設了一條條充滿詩意和希望的道路。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寫詩,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在詩歌中找到自我和信心。這種從個體療愈到機制創新的轉變,不僅體現在詩歌課堂上,更貫穿于莘縣教育的方方面面。
協同育人中的“縣域智慧”
將紅色基因融入思政課堂,用詩歌療愈兒童心靈,這只是莘縣全環境立德樹人工作的真實縮影。近年來莘縣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心理健康“五育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優化家庭教育、提升學校教育、拓展社會教育、凈化網絡教育、拓展全環境立德樹人“心”路徑等舉措,積極構建家校社網心全環境協同育人新格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如今的莘縣,已走出了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全環境立德樹人的路子。在家庭教育方面,通過構建常態化家教指導服務體系,打造多元化、品牌化的家校共育平臺。依托每周三“美之約”微課堂、每周五“智慧父母”課堂及周六“父母成長營”三大特色載體,開展系列公益家庭教育宣講活動,將科學育兒理念、先進教育方法精準傳遞至萬千家庭,切實提升家庭教育專業化水平,持續賦能家庭文明建設。
在學校教育方面,除了打造獨具特色的思政課堂外,莘縣還加強校園安全管理,深化文明校園創建,莘縣第一中學獲評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莘縣第二中學育人改革實踐經驗,先后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等主流媒體報道。莘縣實驗小學等5所學校通過全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立項。同時,莘縣用好紅色資源,拓展社會教育,成立紅色宣講團,拓展實踐活動,開展各種紅色研學。
此外,莘縣高度重視網絡空間,凈化網絡教育,開展“清朗”“凈網”“護苗”等專項行動,大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同時,拓展全環境立德樹人“心”路徑,建立心理健康體系,拓展咨詢渠道,構建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心理健康工作機制。
從紅色長廊的鏗鏘誓言到詩歌本里的童真詩句,莘縣通過“五育協同”機制,正在書寫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生動答卷,在這片兼具革命底蘊與教育熱忱給的土地上,一場靜水流深的育人變革也正在發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謝曉麗 崔宇晴 通訊員 孫秀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