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動蕩之下,跨國企業出于分散風險,追求生產韌性的考慮,正在對部分生產鏈供應鏈進行重新配置,追求密接生產已經迅速成為潮流。在這個供應鏈重構的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因而中國也對這種供應鏈重構最為關注。那么這種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是否能夠成功呢?答案,現在已經越來越清楚,只要給予時間,大概率是能夠成功的。
在這方面,印度的例子是有說服力的。眾所周知,印度是跨國公司將產業鏈從中國外遷的一個重要目的地。由于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中國起碼有30年的差距,而且跨國企業在印度經常遭遇不愉快的經歷,這使得很多人不太相信,印度有朝一日將會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部分位置。所以,有關“印度取代中國”的警告,在很長時間里都被當作是一種危言聳聽,被人輕視。很不幸的是,這個警告正在日益兌現,而且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相當驚人。
從蘋果公司的手機生產來看,這種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就非???。
綜合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以及投資機構GuruFocus的最新報告,2025年4月從印度出口至美國的iPhone手機數量,已經連續第二個月超越中國。4月對美國的出貨量同比激增76%,數量高達300萬臺。相較之下,中國同期對美iPhone出口量,則是驟降76%,僅約為90萬臺。
蘋果公司是從新冠疫情期間開始啟動印度的供應鏈建設,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更是堅定并強化了這一趨勢。從關稅戰的結果來看,目前iPhone手機未被列入加稅清單,但蘋果仍在快速將最終組裝環節轉移至印度,以規避潛在的風險。有分析甚至認為,蘋果公司可能在今年三月份就已提前布局,通過“綠色通道”空運數百噸iPhone手機至美國。這種快速通關機制,使得印度在3月首度實現對美的iPhone手機出口量超越了中國,而在四月份,數據延續了這一趨勢。
有關未來的蘋果手機生產,GuruFocus進一步指出,印度的蘋果工廠正在擴大規模,2025年印度生產的iPhone手機將能向美國提供4000萬臺的規模,大概能滿足美國市場所需的一半數量。2026年印度將能夠向美國市場出口6000萬臺iPhone,那時將能滿足美國市場所需的80%左右。大約經過3年時間,美國市場所需的iPhone手機,將能夠全部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生產,滿足美國市場的全部需要。
GuruFocus的報告認為,這一組數據至少表明了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和規模,修正了人們對于全球供應鏈的刻板印象:
第一,印度的制造業效率,要好于很多人對印度工廠比中國工廠落后很多年的刻板印象。跨國公司投資的印度工廠,效率和品質,實際可能與中國工廠不相上下,至少是差距不大。
第二,3月和4月份,印度iPhone手機出貨量的激增,表明了蘋果供應鏈的適應性是有潛力的,預計在今年的剩余時間,印度的iPhone手機生產線仍有繼續擴產的潛力。
第三,跨國公司的供應鏈轉移非??旖莺脱杆?。大致在1-3個月的時間里,就有可能將某地的產能全部轉移到另一地去生產。
第四,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蘋果公司正在遠離中國。這一點已經是確定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據多家外媒在5月初的報道,蘋果CEO庫克在財報會議上表示,該公司預計,截至6月的季度內,在美國銷售的蘋果手機,大多數的“原產國”都會是印度。他同時堅稱,中國仍將是蘋果公司在美國以外銷售的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地。庫克還表示,盡管今年年初特朗普關稅的影響“有限”,但蘋果公司依然可能蒙受經濟損失,關稅將會造成9億美元的成本增加。雖然有相關報道稱,特朗普仍然對庫克在印度而不是在美國生產iPhone手機依然感到不滿意,并且以關稅相威脅,但可以看出印度儼然已經成為蘋果公司在應對政治壓力時的“救生筏”。
據悉,庫克還在尋求與特朗普談判,并明確表述蘋果公司將會繼續在“印度生產”的道路上前進,并且印度將會是蘋果公司今后供應鏈的重點,這一點不會改變。此外,美國財長貝森特實際也支持在“印度生產”,他表示美國對印度征收的關稅明顯低于中國,主要是因為印度雖然對許多商品征收高關稅,但非關稅壁壘也相對較少,也沒有進行匯率操縱,印度的政府補貼也處于極低水平。貝森特還曾在美媒CNBC的電視采訪中提到,美國和印度在關稅談判上還是較為順利的,所以像iPhone手機的生產問題也比較好談?;蛟S正是因為這樣的論調,讓蘋果這樣的公司,義無反顧地加碼對印度的投資。
安邦智庫(ANBOUND)的一位資深研究員指出,蘋果供應鏈戰略的轉移并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中國的產業崛起,就源自于全球供應鏈的快速轉移,但中國很多人就是不相信,這種轉移能夠再度發生,所以認為蘋果這樣的跨國公司離開中國就“不行”了。遺憾的是,簡單的道理依然是道理,因為它就再度發生在眼前。
中美貿易戰中出現的緩沖期,并不代表貿易戰的結束。正如過去所指出的那樣,關稅戰不是特朗普的最主要議題,中美之間的大國關系才是特朗普的主要政治議程!問題其實恰恰就在這里,因為中美之間大國關系的建立,實質上困難重重,在中美雙邊都存在著障礙,這意味著中美貿易也不可能不受到持續的沖擊和影響,不斷存在反復。
殘酷的現實明確在預警,即使中美雙方的巨大分歧能夠被暫時克服,但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影響,也無法在短時間消解或逆轉。在這種背景下,目前全球企業都在關注自己的商業模式在長期發展中可能會面臨的風險,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應該在哪里生產?在哪里購買零部件和產品?那些源自外部的壓力,意味著跨國公司無論大小,自身供應鏈除了要盡可能變短并且區域化之外,也必須要考慮更富有彈性、選擇性以及更具韌性。這一切必然會聯系到安邦智庫提到的跨國公司理論——“密接生產”?!懊芙印钡囊馑?,包含有兩個層面——地理空間層面和社會環境層面,企業應該選擇的是,在沖突和矛盾盡量少的空間區域,部署和組織生產。對于像蘋果公司這樣的跨國企業而言,印度市場的確具備了這樣的特征,即使不是絕對完美,但也在這一階段也相對更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應鏈重構對中國的沖擊不言而喻。不管是因此而“逼迫”一部分產業鏈條從中國轉移出去,還是減少未來的外商對中國投資,這兩種情況都會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市場地位。雖然短期內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尚無法完全被替代,但隨著逆全球化長期化以及中美博弈的持久化,這種全球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多,并且成為可確定的趨勢。
有關“印度取代中國”的警告常被當作是一種危言聳聽,被人輕視。很不幸,這個警告正在兌現。蘋果供應鏈戰略出現的重大轉折,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公司的供應鏈轉移速度實際非??旖荨?-3個月的時間,就有可能將一個地方的產能全部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