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核心利益,用大眾的話來講,就是“拼命也要捍衛的利益”。
它是國家利益結構里處于核心位置的部分,涉及國家的生存、獨立和發展三個方面的利益需求。
其中,生存是國家存在的前提,它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構成,就是要保證國家領土的完整、主權的統一和國家的安全。
從這里不難看出,國家將臺灣問題明確為“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的原因和用意。
要知道,臺灣迄今尚處于與大陸分離的狀態,這種分離的狀態一天不結束,中華民族所蒙受的創傷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國基于生存的核心利益需求也一天得不到全然的滿足。
然而,當前,臺灣的執政黨——民進黨當局劣跡斑斑,頑固堅持著“臺獨”的分裂立場,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唆使下,萌生了“倚外謀獨”、“以武拒統”的想法,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穩定,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和平統一前景。
這些惡劣的行徑無疑觸犯了紅線。
有人稱,一旦臺海戰事爆發,就必須吸取俄羅斯的教訓,必須切斷援臺路,避免長久作戰。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給美臺勾結設“禁區”、畫“紅線”
2022年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和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
50年前,尼克松訪華,意在利用中蘇出現的矛盾,借助中國的力量,增加對付蘇聯的資本,從而維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和自身利益。
要知道,彼時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若說美國在二戰后就逐漸形成了世界霸主地位的話,那么蘇聯的崛起和同美國的爭霸,就日漸削弱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到1970年代時,美國處在了防御的地位,與蘇聯逐漸形成均勢。
這樣的變化給美國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感,否則,礙于中美之間不同的意識形態,美國會繼續將中國定義為敵對的一方。
正因為這一契機十分重要且難得,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科學判斷世界大勢、覺察尼克松積極同華緩和關系的真正意圖之后,也在中蘇交惡的大背景下,基于聯美抗蘇、保衛國家安全的現實需求,作出了沖破意識形態束縛、力邀尼克松訪華的重大決策。
如此才有了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美高層的第一次談話。
尼克松表示要走向同中國和好,最早是在他競選總統期間,也即1968年。
1969年他成功入主白宮后,也沒有改變這一態度,一再發出各種信息,如通過巴基斯坦總統向中國傳達口信,稱“準備開通一條白宮通往北京的直接渠道”,也如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的采訪,稱:“如果我在死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來強調自己同中國恢復聯系、恢復正常關系的愿望之強烈。
有尼克松這么數年如一日的積極表態,才有了中國默許和同意下,基辛格、尼克松的先后來華,以及1979年中美的正式建交。
在近10年的建交談判過程里,中美雙方談判的一個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臺灣問題,因為這涉及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最堅持、最不能讓步的核心利益問題。
中國政府明確表態,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前提就是正確解決臺灣問題,美國必須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必須限期撤走駐臺美軍,必須廢除美蔣共同防御條約,不能干涉屬于中國內政的臺海問題。
在中國的堅持下,1972年,美國在“上海公報”,也即中美雙方在上海達成的《中美聯合公報》上明確表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相應的表態和承諾,在1978年發表的“中美建交公報”上以及1982年發表的“八·一七”公報上,美國政府又應中國政府的要求,再作了明確的聲明。
如此“大費周章”,更加證明臺灣問題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中國決不讓步的核心利益所在。
不過,盡管建交前,美方在臺灣問題上幾次三番對華作出承諾,詳細記錄了美國的一中政策,但中美真正建交后,美方卻炮制了所謂“與臺灣關系法”和“對臺六項保證”,如今也一直慫恿民進黨當局“倚外謀獨”、“以武拒統”,做盡了背信棄義之舉。
可以說,中美建交50多年來,中美的絕大多數博弈和斗爭都圍繞著臺灣問題展開。
2022年,美臺勾結更是達到了空前危險程度。面對這種情況,中美于印度尼西亞舉行了最高領導人會晤,中方在會上明確了“臺獨”是“禁區”的觀點,也給美臺勾結畫下了“紅線”。
中方領導人表示,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中國關系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彼時,美國總統拜登強調,美國不希望把中美競爭演變到對抗,更不能發展成中美沖突。
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為維護美國利益,拜登表態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觀點”,打臉了美政客所謂的大陸“速統”論,也打臉了當時喊著“抗中保臺”、一再販賣“亡國感”的民進黨當局。
不過,無數事實表明,說一套做一套,一直是美國政府慣用的招數。基于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美方的一些人并不希望臺海和平穩定。
如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之后,就在臺灣問題上有了諸多越界踩線的做法,助長了作為投機主義者的賴清德的無知猖狂。
中國外交發言人毛寧對此表態,“不要妄想在臺灣問題上越界踩線而不用付出代價”。
中國也采取了一些舉措來使美國付出代價。
在臺灣問題上吸取俄羅斯的教訓
在特朗普政府一再突破臺灣問題紅線之后,2025年1月20日,中方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已啟用了“不可靠實體清單”,對參與對臺軍售或與臺開展所謂軍事技術合作的不良美國企業實施了制裁,禁止它們再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也不允許它們在華新增投資。
除此之外,中方也在軍事展開了威懾。解放軍進行繞島巡航,中國海警持續開展環海島巡航管控。
近期,遼寧艦、山東艦更是組成了雙航母編隊,突破美國經營80年的“第二島鏈”,深入西太平洋展開了實戰化訓練。
這些舉措都沉重打擊了美臺勾連的囂張氣焰,企圖“倚外謀獨”、“以武拒統”的賴清德當局更是表現出了強烈的不安。
有人注意到,山東艦航母編隊進行實戰化訓練時,重點演練了“立體封控”這一個科目,即直接切斷了三條“臺獨生命線”,讓島內的專家都驚呼“跳海都沒門路”。
這其實也是我軍吸取俄羅斯教訓的一個體現。
原來,俄烏沖突自2022年爆發以來,已經打了3年多的時間,作為參戰國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損失慘重,且因至今仍有零星交火,損失依舊在不斷擴大。
但其實,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的時候,本意是通過一場“閃電戰”直逼烏克蘭境內基輔、哈爾科夫等主要城市,在2個月以內內結束這場戰爭。
只是,俄軍遭遇了烏克蘭軍民的頑強抵抗,又未能完全切斷美國和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也就與烏克蘭軍隊陷入了持久戰。
俄羅斯原本速戰速決的計劃也就徹底破產。
有分析稱,俄羅斯無法完全切斷美國和歐盟給予烏克蘭的軍援,和西方援助網絡具備多樣性和韌性有關。
一方面,西方武器通過波蘭、羅馬尼亞等鄰國陸路進入了烏克蘭,形成了“蜘蛛網式”運輸網,俄軍一是忌憚與更多國家爆發直接沖突,二是不具備同時封鎖所有路線的實力,也就陷入了被動。
另一方面,烏克蘭經西方提供實時衛星情報和武器裝備,不僅可以規避俄軍攔截物資,還可以精準打擊俄后方樞紐,迫使俄軍后撤補給基地,削弱自身前線支援能力。
顯見,俄軍在裝備與情報協同上不占據優勢,也就再一次陷入了被動。
吸取俄羅斯的教訓,在臺灣問題上,面對外部勢力的干涉,大陸十分注重封鎖臺島的外部支援通道,也注重切斷“臺獨”勢力的逃跑路線,既有效遏制了外部勢力的挑釁行為,也對“臺獨”勢力發起了“心理戰”。
事實上,解放軍的臺海演訓不僅是軍事震懾,還是國家統一的莊嚴宣誓。
國家統一的進程已經是勢不可擋,如賴清德等“臺獨”分子應該早日認清形勢,擺脫分裂、“獨立”的幻想,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否則,等待他們的絕對是一個悲慘的下場。
參考文獻:
新華網 外交部: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解放軍報 紅線不可逾越 “臺獨”自取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