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在美國轟炸伊朗后,前國防部高級顧問、伊拉克戰爭老兵美國國防部丹·考德威爾和“國防優先”項目高級研究員、軍事分析負責人詹妮弗·卡瓦納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評論文章,表示對伊朗的行動表明美國不再需要中東基地,美國在海灣地區的龐大軍事存在,更多是負擔而非資產。
6月21日,美國B-2隱形轟炸機從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往返飛行37小時,對伊朗福爾多和納坦茲的核設施實施打擊。與此同時,美國在波斯灣的一艘潛艇向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發射了30枚“戰斧”巡航導彈。整個行動還得到了數十架空中加油機、偵察機以及護航戰斗機的支持。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奇怪之處:許多參與行動的飛機似乎并未從美國在中東的大型空軍基地起飛,或者即便是起飛了,相關事實也被有意隱藏。不論這是出于避免讓海灣盟國與伊朗關系緊張的外交考慮,還是因為這些國家拒絕美軍使用其基地,結果都是一樣的:當總統決定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時,那些部署在中東、總計4萬兵力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并未真正派上用場。
更糟糕的是,這些部隊反而成為了脆弱的目標。空襲36小時后,伊朗發射導彈對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進行報復性打擊。雖然導彈被成功攔截,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大部分戰機已被提前轉移出基地,美國駐巴林的艦艇也緊急駛離港口,以規避進一步的打擊。
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戰機撤離對比圖
對于白宮和五角大樓來說,這一現實應該成為一次警鐘。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力量如今弊大于利,是時候永久性地撤出大部分駐軍了。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中東維持著數以萬計的駐軍,分布在波斯灣和黎凡特的各大軍事基地。這個部署規模隨時間而變動,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達到高峰。但從未有過系統性撤軍的嘗試。美軍士兵、戰機和艦艇幾乎成了中東地區的固定組成部分。
支持在中東保留這些部隊的人認為,這有助于美國迅速應對地區危機,并增強對盟友的安全保障。但前提是,美國必須獲得駐軍國家的充分許可,允許其在本國領土上開展進攻性軍事行動。
然而,情況并非總是如此。美軍在該地區常常受到行動范圍和使用權的限制。這次對伊朗的“午夜錘行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并非第一次遭遇此類障礙。例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初期,土耳其就拒絕允許美軍使用其空域和基地,迫使美國大幅修改原定作戰計劃。
維持在中東的駐軍成本高昂,僅在和平時期,每年就需耗費數百億美元。雖然其中一些成本即便駐軍在美國本土也無法避免,但中東的安全風險使得這些駐軍必須配備更高級別的防御設施,包括加固掩體和先進防空系統,以防止導彈和無人機攻擊。
事實上,在該地區部署4萬美軍的最大弊端,是他們成為國家或非國家敵對勢力的潛在攻擊目標。這種風險早在這次之前就已經存在。1983年黎巴嫩貝魯特海軍陸戰隊兵營爆炸案、1996年沙特胡拜爾塔樓爆炸案,皆曾導致美軍人員傷亡。
目前美國在中東的軍事部署所帶來的成本、風險和負擔是實實在在的,而其所宣稱的收益則被大大夸大。五角大樓應該通過撤回多數駐軍,并在中東地區重新平衡剩余力量來糾正這一失衡。
首要任務是撤出那些身處最危險地區的美軍部隊。特朗普政府已表示將從敘利亞撤軍,這一進程應當繼續,直到全部撤離為止。同時,美國應堅定執行在伊拉克減少駐軍的計劃,并關閉最靠近伊朗導彈和無人機射程的基地,包括科威特的基地。
阿聯酋、約旦、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的剩余部隊可以集中在少數幾個更安全的基地,例如利雅得附近的蘇丹王子空軍基地。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事件與伊朗-以色列戰爭爆發后緊急調往該地區的空軍與海軍力量,在局勢穩定后也應予以撤回。
這場為期12天的戰爭并未造成美軍傷亡,但它清楚地暴露了美國在中東的脆弱處,也表明當前的軍事部署對達成戰略目標并非必要。
兩名軍事專家在文章最后表示:“戰爭結束為美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做過去十年來始終未能完成的事:合理化并縮減在中東的存在。這一次,我們不應再錯失良機。”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