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談論中國和美國對抗的時候,都存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誤區。
那就是簡單的以為,這單純只是兩個國家彼此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但正如著名學者亨廷頓在1993年著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所言:
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中美之間的最大摩擦和沖突,或許放大到文明這個層面來看,才能看清楚本質。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
文明基因:歷史延續性的韌性
首先,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源于中國獨一無二的歷史延續性,這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絕無僅有。
西方國家普遍有一種觀點,一個國家,注意是國家本身,一定會和朝代一樣有誕生、興旺,也會有滅亡。
就像當年的羅馬帝國一樣,巔峰時期坐擁亞非歐三大洲的精華地帶,由于國土廣袤難以管理,甚至以東西分治、四帝并立的方式管控治理國家。
但等到后來西羅馬覆滅,東羅馬在歷經千年歲月后,于1453年5月30日被奧斯曼人轟開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就此成為歷史名詞,不再重現。
(君士坦丁堡陷落)
哪怕現在的土耳其人和希臘人有相當比例依舊是羅馬后裔,但羅馬的文明火種依舊沒有得到延續。
而且,由于東羅馬帝國的統治重心是希臘,并形成了希臘-羅馬統一文明體。希臘后來順利復國以后,即使他們打出了祖輩的名字Hellenic,但歐洲很多國家一直堅持以Greece稱呼他們。
西方有一種認識,真正的希臘已經伴隨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滅亡了,現在的希臘和古希臘確實有血緣關系,但已經完全是兩碼事。
(羅馬軍隊)
而反觀中國,從古老的甲骨文開始,到如今現代化的漢字體系,從唐時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再到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還有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歷經數千年歲月,內涵核心始終未有大的變化。
中國數次在崖山之后、明亡之時,繼續將華夏的習俗、華夏的血脈延續下去,如此反反復復重建國家的行為,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堪稱奇跡,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強健韌性。
這種韌性塑造了中國這個國家,而又以這個國家為載體,繼續支撐下去。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這才有了“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樣一個說法。中國曾多次經歷朝代更替,但每一次朝代更替,總有文明的根源流傳下來。
比如,清承明制,比如明朝對于元朝行省制度的繼承,比如元朝對宋朝民間文化的發展,中國文化發展脈絡可追溯到黃河流域的炎黃部落,部落中的文明發展,構成了中國人內心深處最根深蒂固的底層邏輯,成為了中國人的思想鋼印。
(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地理屏障:半封閉與內生性演化
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樣的思想鋼印也和地理地形有關系。
從地圖上看,中國是一個“半封閉狀”的地理板塊,西南部的山地,西北部的沙漠,東北部的寒冷凍土,形成了這個國家獨特的地理屏障。
所以,中國歷史上,歷來受外部的影響相對較小,中華文明得以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完成內生性演化。
(華夏文明在古代呈現內生性演化的趨勢)
反觀歐洲,由于河網和地形破碎,未能形成類似中國的超大規模文明體,更遑論文明延續性。
當然,這樣的地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利有弊。比如歐洲正是因為沒有超大規模文明體,所以可以“百花齊開,百家爭鳴”,并最終為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奠定基礎。
(大航海時代)
而中國比較封閉的地理狀態,確實也容易導致農耕發展進入一定階段以后,停滯不前,最終形成一成不變但相對穩定的“小農經濟”社會結構。
這種結構在和平年代確實能夠確保糧食自給自足,維持社會的穩定,但在面臨外部沖擊或技術革新需求時,卻會因為缺乏足夠的競爭與創新動力,而顯得反應遲緩。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會出現1840年國恥的根本原因。舊有的文明跟不上版本更迭,以至于差點被鎖死在舊有版本的孤島上。
(鴉片戰爭)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從來都不是停滯不前的,它永遠都會呈現動態變化。
而中國獨特的地理存在,也給了中華文明極大的適應時機。要知道,中國是半封閉而不是全封閉的,中國廣袤的海岸線,決定了始終有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向中國敞開。
只是過去由于技術限制,這扇大門是呈現關閉狀態的,但現在隨著航海技術的飛躍與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國這扇塵封已久的“海洋之門”已被徹底推開。
只要能夠在版本更新的迭代中,堅持不被最后淘汰,那么中國獨特的地理形狀,也遲早可以讓中國在世界文明的新舞臺上大放異彩。
(外貿時代,中國經濟開始了海權化發展)
海陸兼備:文明形態的進化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美國最害怕中國的根本原因。
美國雖然地處美洲大陸,是一個大陸國家,但美國人的母國文化來自于英國,也繼承了英國的海權思維。
加上北美大陸遠離世界最核心的歐亞大陸,屬于偏居一隅,所以美國人尤其害怕歐亞大陸能夠聯手封鎖美洲,將美洲圍困成為孤島。
這種思維是典型的海權文明對陸權文明的恐慌。
(美國地處于北美大陸之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陸權國家要想圍困海權國家,只需要控制己方大陸,利用海權國大部分都是島國物產并不豐饒的事實,就能達到成果。
但美國這個海權文明國,本身就已經是大陸國家,絕大部分物產都足以自給自足。
所以,能夠圍困美國的國家,絕不是一個真正的陸權國家,它同樣也是一個海權國,擁有海陸兼備的文明屬性。
(能夠圍困美國的國家,須同時擁有海陸雙權)
縱觀整個世界,歐洲各國和阿拉伯世界土地破碎,難以整合陸權。俄羅斯雖然可以整合陸權,同時沿海,但缺乏不凍港,無法做到海權轉型。
印度雖然同樣海陸兼備,但距離美國尚遠,非洲、東南亞等地,更是碎成了一片。
而中國,恰恰是那個唯一具備“海陸兼備”文明屬性的國家。
(中國就是一個海陸兼備國家)
中國傳統的半封閉性,決定了它的陸權文明屬性,甚至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有海而無用。
但1840年國恥改變了中國的陸權屬性,給中國帶來了海權思維的同時,也讓中國開始了海權化的轉型,并最終徹底完成了文明的進化。
這也是為什么說,中國是唯一一個可以挑戰美國的國家,中國本質上是中華文明的載體,而這個載體的力量,強到所有人都難以想象。
參考資料:
1、觀察者網《馬丁·雅克:文明國家還是民族國家,中國只能二選一嗎?》
2、北京日報《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優質作者流量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