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叫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不久前在G7峰會期間拼命制造機會,就想與特朗普會面的石破茂,這次面對北約的邀請,竟然爽約了。當然,爽約的還不只是石破茂,其實“IP4”四國就去了一個新西蘭。不過,相比石破茂的猶豫不決,澳大利亞和韓國早就知會了北約。
澳方給出的理由是,“當前國內山火季防控和新能源法案審議處于關鍵階段,總理必須坐鎮指揮?!卑柊湍崴沟念檰柼匾庀蛎襟w強調,這種臨場調整凸顯出澳大利亞當前內政優先的戰略導向。何為內政優先?說到底還是對美關稅問題。
今年4月份特朗普“凍結”期限開始,澳美之間就因為關稅談判鬧得很不愉快,澳大利亞民情洶洶,阿爾巴尼斯國內壓力很大,如果這次再去參加北約峰會,那就是在“山火”上澆油。現在90天談判期限臨近結束,阿爾巴尼斯通過爽約可以強化對美態度,一定程度上去安撫民眾。
當然,澳方真正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中美談判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也正是因為美國口中的中國這堵“墻”立在面前,全球各國包括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韓國、日本等國家才有拖著美國的勇氣。而相比澳洲的解釋,韓國給出的理由只有六個字。
德國《青年世界報》則表示,李在明以“國內事務繁忙”為由缺席,是因為李在明擔心特朗普可能像G7峰會那樣半路開溜。那次特朗普把日韓首腦扔在加拿大,就跑回了美國,原因是伊以沖突,這次北約峰會,雖然伊以已經?;?,但是中東問題仍舊沒有解決。李在明擔心韓美元首會晤再次因為特朗普的不靠譜而放了鴿子,所以干脆不去了。
對李在明而言,與美國談判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經濟利益。既然藍星其他國家沒有動靜,那也不急在一時。6月26日,李在明首次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表示,韓國經濟正處于“絕望”境地,并在整場演說的大部分時間里聚焦于經濟形勢的嚴峻現狀。
據韓國央行數據顯示,韓國2024年經濟增速為2%,不及預期。韓國2025年第一季度GDP萎縮,同比下降0.1%。這是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來的首次收縮。今年以來韓國央行已進行四次降息,利率已下調至2.5%,為2022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然而,韓國經濟仍舊沒有起色。另外,由于關稅戰,韓國5月份對美鋼鐵出口同比減少16.3%,出口額為3.27億美元。
李在明宣布缺席北約峰會后,便立刻授意韓國國會韓中議員聯盟代表團于6月23日至26日訪華,這次訪華目的主要是談中韓兩國的AI合作,這與李在明施政演講強調高科技產業相呼應,再加上兩個時間點,李在明想表達的意思就是,韓國經濟更加依賴中國而不是美國。
隨著美國實力的大幅衰退,經濟上靠中國,防務上靠美國,將會是很多國家的“共識”。而與中國加強合作將會是這些國家與美國談判的籌碼。這次北約峰會,特朗普要求北約成員國軍費提高到占GDP比重5%,總算是有了個“階段”性的說法,將5%拆成3.5%核心軍費和1.5%模糊的“國防相關支出”,推到2035年執行。說實話,這個結果算是好的了。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是,歐洲應承擔分攤軍費的義務,美國不承擔,一句話就是,歐洲出錢,美國出力。面對這個局面,波蘭等東歐國家咬牙堅持,西班牙南歐國家一度拍案而起,但怒斥到最后也只能“花錢買平安”。歐洲經濟毀于美國挑起的俄烏戰爭,但由于俄羅斯未垮,歐洲防務又不得不依賴美國,所以歐洲只能妥協。
在北約峰會期間,呂特還上演了一幕“爸爸去哪兒了”,著實逗壞了藍星界網友,但我看到卻是呂特為維持這個爛透了的安全框架的無奈。這次峰會可是在荷蘭海牙召開,呂特不僅是海牙人,還是荷蘭前首相。就算他要聽美國的,也沒必要在家門口丟人現眼。
作為北約秘書長,呂特硬拋出“解放軍若在臺海行動會讓俄羅斯牽制歐洲”的荒謬邏輯,就是為了留住美國,其反映的是歐羅巴人對失去美國保護的恐懼,但如何才能打動特朗普,只有拿中國說事,而中國軍工怎么扯到歐洲?紐帶就是歐洲的敵人俄羅斯。
其實,今年以來荷蘭包括首相、高官、商業代表不斷訪華,中荷經濟關系有望加強,荷蘭甚至愿意在光刻機上松口,奈何美國逼得太緊。得罪中國,荷蘭沒有好果子吃,得罪美國,俄羅斯還在面前。經濟和國防哪個更重要,歐洲很明白,這一點可參考澳大利亞。
前段時間,《環球時報》曾援引澳大利亞總理府官方文件披露,阿爾巴尼斯在國家安全委員會閉門會議上,明確將“重構對華關系”列為國家戰略優先事項,并否決了國防部提出的“配合美軍南海巡航計劃”。阿爾巴尼斯的轉變是因為過去一年澳大利亞美國被坑慘了,啥都沒得到不說,還被美國加征關稅。幸運的是,澳大利亞的北邊是中國。
澳洲貿易部長唐方睿表示,“我們花了整整3年,才讓澳中關系恢復正?!?。他強調“與中國的貿易價值是美國的10倍”。2023到2024財年數據證實了這一判斷,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總額高達2120億澳元,而對美出口僅370億澳元。中國市場占據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48.8%,是澳洲名副其實的經濟生命線。特朗普上臺后,這條線更凸顯其重要性。
不過,對比韓國和澳大利亞,日本政府更曉得這個道理,而且體會得更深。
據報道,本次海牙峰會耗資1.834億歐元,平均每分鐘成本超100萬歐元。荷蘭出動3.7萬軍警、F-35戰機和“愛國者”導彈,堪稱“史上最貴安保”。鋪張的排場換來的是北約的尷尬。峰會縮水一天,議程壓縮,烏克蘭議題被冷落。一遭下來,歐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去了肯定要成為“贊助商”。當然,錢可以靠印,關鍵是花錢也買不到平安。如果在亞太地區找一個國家“挑釁”中國,除了日本有這個實力,其他國家都不入眼。因此,石破茂不去參加北約峰會,觀察澳韓雙方態度是否會變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去了,日本就要當第二個“烏克蘭”。但日本這個想法著實錯了。
日本的經濟離不開中國,仗要是打起來,日本經濟立馬崩盤。何況中國實力遠超俄羅斯,日本若敢挑事,那就是新賬舊賬一起算。中國不會像俄羅斯那樣讓戰爭演變成持久戰的,武統也是這個道理。另外,日本不在中國“核原則”之內,而且面臨核大國還不僅是中國,恐怕還有朝鮮和俄羅斯。
前幾天,俄太平洋艦隊五千兵力在日本海搞演習,主要目的就是震懾日本。自日本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后,俄羅斯便對日本毫無好感。俄能源線的掐斷,讓日本能源九成來自中東,八成須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這也是伊以沖突時日本譴責以色列的原因。從這就能看出日本在兩個安全層面面臨的戰略壓力有多大。
就在6月24日,北約峰會召開的第一天,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北海道首次測試88式岸基反艦導彈,射程約100公里,日媒表示其標志著日本強化自主防務能力。日媒還透露,日本還在南鳥島建靶場,計劃測試射程超1000公里的12式反艦導彈改進型及高超音速導彈。
日本新建靶場,就是擺出“去美化”的姿態,告訴美國,日本傳統安全層面可以不依賴美國。日本確實有實力、有潛力,但被美國深度控制,想要擺脫只能借助中國。因此,試射導彈只是日本為了緩沖來自美國的壓力。
總之,日本安全上仰仗美國,卻不甘心當美國的炮灰。
如今,北約黃昏已至,日本的抉擇,也只不過是最后的“戰略投機”罷了。
最后,按慣例,再賦詩一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