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鵬友來開會
7月19日、21日,歐盟再次以所謂涉俄烏沖突為由,對中國企業和銀行實施制裁。而7月24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訪華。
歐盟的舉動顯得很擰巴:一方面,希望與中國開展貿易合作、政治合作;另一方面壓制中國、索取超出正常外交關系的額外利益。比如,馮德萊恩提出,中國“扭曲貿易”并限制歐洲企業的準入,要求中國降低“過剩產能”,放寬對歐洲企業的市場準入,即中歐貿易要“再平衡”。她還要求中國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對于本屬于歐洲矛盾的俄烏沖突,歐洲喪失戰略自主,不主動尋求正常解決之道,而熱衷于惡性的軍事博弈循環,但歐盟卻指責中國幫助了俄羅斯,要求中國切斷與俄羅斯貿易關系。
這些荒唐言辭,與特朗普政府的表態如出一轍。但事實上,中歐之間的貿易關系、政治關系與中美之間的貿易關系、政治關系,有著顯著差異。
就美歐經濟地位而言,歐盟27國的經濟總量約為16.7萬億美元,接近美國的25.5萬億美元的三分之二。歐洲的制造業就業崗位是美國的2.5倍,而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制成品用于出口,而美國的這一比例僅為五分之一。制造業占歐洲總產出的15%,而在美國僅為11%。
就中歐制造業比較而言,中國制造業迅速崛起,過去需要從歐洲采購的很多產品,現在中國都可以自己生產了。中國企業目前生產的工業機器和設備比美國、德國和日本加起來都要多。據歐洲研究清潔能源交通的專業機構T&E測算,在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中,近四分之一是在中國制造的。而歐盟本土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步伐相對較慢。
就中國與歐洲、美國的貿易規模而言,中歐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2024年為7858億美元(約合7000億歐元)。?????中國連續多年保持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地地位,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2024年達6882.8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
美元體系不僅卷中國的發展權益,也卷歐洲的發展權益,這是中歐的共同利益。中國和歐洲都需要穩定的地緣政治局面,而美國是在中國周邊、歐洲周邊和歐洲內部制造矛盾的始作俑者。反觀中國和歐洲,并沒有在美國周邊和美國內部制造什么矛盾和壓力。從政治利益來講,中歐有共同訴求。
俄烏沖突是歐洲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政治利益被外部勢力牽制的結果,中國歷來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沖突,反對拱火澆油。歐洲國家至今拿不出獨立自主的俄烏沖突解決之道,處處受美方牽制,甚至鬧出北約秘書長吹捧“美國爸爸”的政治花邊新聞,實在令人悲哀!
今年6月20日,歐盟通過《國際采購工具》規定,禁止中國企業參與500萬歐元以上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招標,連分包給中國企業的比例也被鎖死在50%以內。6月24日,歐盟宣布在第14輪對俄制裁中再次列單中國企業。歐盟還宣布,從7月4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17.4%到38.1%的臨時關稅。2024年以來,歐方密集出臺了31項對華貿易投資限制措施,其中貿易救濟措施25項,還對華發起了外國補貼條例(FSR)調查、國際采購工具(IPI)調查。
歐盟破壞中歐經貿關系,中方予以反制,實在是人之常情。6月27日,中方對歐盟甲苯胺征36.9%反傾銷稅;6月30日延續歐盟不銹鋼反傾銷稅;7月4日對歐盟白蘭地征稅;7月6日,宣布政府采購超4500萬元的醫療設備,歐盟企業被排除在外;非歐盟企業競標時,歐盟產品占比不得超過50%。
中國予以反制,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希望歐洲政治家、有識之士展現出戰略上、政策上、行動上的獨立性,從自身利益出發,從地緣政治的實際出發,認真對待中國這個真誠朋友,而不應在美國深層政府“選邊站隊”的指揮棒下猶豫不決,更不可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所謂的“美國爸爸”。
7月16日,中國和歐盟已經決定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性措施。雖然雙方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科斯塔、馮德萊恩訪問中國,與中方討論相關問題,我們還是歡迎的。
當然,一次會面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美國魅影也不可能一夜之間褪去,但我們相信,歐洲終將覺醒,中歐良性互動的局面總會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