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伊朗政府正式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要求安理會認定以色列和美國為“侵略行為發起方”。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在信中措辭強硬,不僅要求聯合國安理會明確將以色列和美國列為近期對伊朗發動襲擊的責任方,更提出必須追究其包括賠償與補償在內的全部責任。這封信的潛臺詞很清晰——伊朗不再滿足于口頭譴責,而是要通過國際法框架施壓對手付出實質性代價。安理會是否介入、如何界定“侵略行為”將成為接下來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
特朗普(資料圖)
把視線轉向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拋出重磅言論。他聲稱若情報顯示伊朗將鈾濃縮提升至軍用級別,美國將毫不猶豫再次發動襲擊。更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主動提及自己曾“饒過哈梅內伊性命”,并透露美國情報部門攔截到伊朗最高領袖稱“沖突勝利”的講話后,立即叫停了以色列針對哈梅內伊的暗殺計劃。這些細節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對伊朗決策層的心理戰升級,也暗示美方掌握著某些未公開的情報優勢。
特朗普的威脅并非空穴來風。就在他說這番話前,美國剛剛結束對伊朗核設施的轟炸行動,這場持續12天的沖突以以色列與伊朗互相襲擊對方海外目標告終。當時美軍轟炸的正是伊朗核設施關鍵部位,而特朗普現在重提“鈾濃縮軍用化”標準,等于為未來軍事行動預設了觸發條件。更耐人尋味的是,他提到自己“開始研究取消對伊制裁”,卻在哈梅內伊講話后立即放棄努力。這種政策急轉彎背后,反映出白宮內部對伊朗態度的嚴重分歧。
特朗普(資料圖)
德黑蘭方面的反擊同樣火力十足。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在社交媒體發文,直指特朗普對哈梅內伊的攻擊是“不可接受的侮辱”。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既維護了最高領袖的權威,又向國際社會傳遞出伊朗不會屈服的信號。同一天,伊朗駐日本大使接受采訪時強調,德黑蘭始終堅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但前提是對方必須停止武力威脅。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既展現了伊朗尋求國際支持的意圖,也劃定了與美國談判的紅線。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28日接受采訪時透露的關鍵信息,讓局勢更加復雜。他指出伊朗核設施雖遭襲擊,但其掌握的技術和工業基礎仍可在數月內恢復鈾濃縮能力。這與特朗普所謂“核設施已被摧毀”的說法形成直接矛盾。更棘手的是,伊朗議會已投票暫停與IAEA合作,并拆除部分核設施監控設備,這使得國際社會難以掌握伊朗核計劃的真實進展。法國媒體報道稱,伊朗可能已將數百公斤高濃縮鈾轉移藏匿,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中東地區的核擴散風險。
中東各國的態度轉變值得玩味。沙特國防大臣近日與伊朗軍方高層通話時,伊方明確表示“已全力反擊侵略者”,并對停火承諾表示懷疑。這種表態折射出沙特與伊朗關系的微妙變化——此前沙特曾計劃通過承認以色列換取地區認可,如今卻因伊朗展現的軍事韌性而放緩步伐。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分析認為,以色列試圖借美國之力深度介入伊朗問題,實則是為轉移國內政治經濟危機。但海灣阿拉伯國家已不像過去那樣盲目追隨美國,它們開始重新評估以色列軍事行動帶來的連鎖反應。
特朗普(資料圖)
戰場之外的博弈同樣激烈。伊朗為60名沖突遇難者舉行國葬的畫面極具沖擊力:民眾揮舞國旗、高喊反美口號,覆蓋國旗的棺木上清晰可見軍官肖像。這場公開展示的哀悼活動既是凝聚國內民心的政治動員,也是向國際社會傳遞不屈意志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哈梅內伊并未現身葬禮,但其高級顧問沙姆哈尼拄拐出席的細節被媒體反復強調——這位曾被傳遇襲身亡的關鍵人物現身,本身就是對伊朗抵抗能力的最好注解。
國際輿論場呈現出明顯撕裂。埃及《金字塔報》斷言美伊關系已陷入“高度對峙的危險狀態”,黎巴嫩媒體則注意到伊朗民族主義情緒因美方挑釁持續高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爆料稱,特朗普政府內部就是否升級軍事行動存在激烈爭論,五角大樓部分官員擔憂過度刺激伊朗可能引發更大規模沖突。與此同時,歐洲多國呼吁通過外交渠道緩解緊張局勢,但缺乏實質性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