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美國宣布大幅削減戰機采購,沙特防空部隊用中國“天穹”系統36發36中,震驚全球防務圈。全球軍力天平正在悄然傾斜。
中式防空的高光時刻
春末,沙特防空力量在紅海方向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無人機蜂群”挑戰。夜色中,36架無人機自也門邊境撲面而來,目標直指沙特戰略要地。
此前,美國“愛國者”和歐洲SAMP/T系統在類似場景下,攔截率最多維持在70%上下,攔截成本動輒上百萬美元。
這一次,沙特防空部隊啟用中國“天穹”激光反無人機系統。公開數據顯示,36架來襲無人機全部被摧毀,平均每次發射成本不到10美元,整個作戰過程耗時不足4分鐘。國際防務媒體現場測評后,歐美防空制造商一度股價波動。
中國“天穹”系統的高效率引發國際安全論壇熱議。美國智庫CSIS在最新報告中援引此次攔截數據,稱傳統“高價攔截”模式或將被徹底顛覆。沙特軍方評價:這套系統不僅“高效”,更“經濟”,徹底改變了中東的防空格局。
“245架戰機說再見”
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批準8926億美元的2026財年國防預算案。與去年相比,軍費小幅增長,但最受關注的卻是戰機采購計劃的“大瘦身”。
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審計報告顯示,A-10退役162架,F-16C/D退役62架,F-15E退役21架,F-35A削減24架訂單,F-35B和F-35C分別減少12架和11架。
總計245架各型戰機離開美軍序列。美國空軍內部人士坦言,F-35的采購量被砍去近一半,創下歷史新高。
背后的原因,遠比表面數字更復雜。F-35 TR3硬件升級計劃數次延期,2023年原定完成,如今推遲到2026年夏。美國國防部公開承認,F-35部分關鍵電子、磁性元器件依賴中國出口的稀土、釤鈷磁體和氮化鎵材料。
自2024年中國加強相關出口管制后,洛克希德·馬丁的生產線持續受壓,200余架新交付F-35被迫“先訓練、后作戰”。
不僅如此,F-35機隊的平均任務完成率跌至51.5%,遠低于65%的作戰要求。美國國會國防委員會警告,戰機維護等“老大難”問題愈發突出,涉及供應鏈、制造工藝和技術轉型等多重難題。美軍采購策略正迎來“新舊交替”的大調整。
美軍押注無人機與第六代戰機
傳統戰機退役潮的背后,是美軍戰略重心的急速轉移。美軍正式啟動“協同作戰無人機”(CCA)大規模項目,年度預算飆升至8.07億美元。波音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的YFQ-44、YFQ-46兩型無人機獲批編號,2028年前目標交付1000架。
新一代戰機F-47項目獲得35億美元預算支持,雖然目前僅有縮比驗證機,但計劃2029年批量服役。美國防部對外宣稱,F-47將是“多域聯合作戰的核心平臺”,以AI智能、無人協同為核心賣點。
導彈領域同樣風起云涌。AGM-158ER遠程隱形巡航導彈射程提升至1400公里,拉斯姆反艦導彈超過900公里,B-21“突襲者”隱身轟炸機年度投入突破百億美元。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項目也獲得3.87億美元追加投資。
佛羅里達州“毒液”F-16項目,成為美空軍AI空戰試驗田。無人機參與的“人機混合編隊”演練頻度大幅提升,力圖彌補F-35戰機交付受阻帶來的空中力量缺口。
中國軍工體系的崛起,是全球防務格局變化的關鍵變量。回溯印巴邊境空戰,巴基斯坦空軍全面換裝中國機載和地面防空系統,印度損失3架“陣風”、1架米格29、1架蘇30及兩臺S-400發射車,損失與巴方此前公布數據“幾乎一模一樣”。
國際防務專家普遍認為,巴基斯坦“體系化”的中國裝備配置,對印度“萬國造”體系形成壓制。美國空天力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邁克爾·達姆在4月安全會議上坦言,巴基斯坦的勝利,預示著“全域聯合指揮與武器體系一體化”才是未來戰爭的勝負手。
他還指出,如果伊朗獲得完整的中國武器體系,與以色列的沖突結局可能截然不同。沙特“天穹”夜戰后,中國產激光武器防空系統再次聚焦全球目光。
對比傳統西方防空彈藥,數美元一次的發射成本、秒級響應的攔截速度,遠超美歐同類裝備。國際防務論壇一度熱議,認為“無人機蜂群”成為未來主要威脅時,中國方案已率先交出答卷。
外界關注的不只是飛機。美國軍工體系的“空心化”問題,已擴展到艦艇和導彈領域。以“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為例,首艦服役不足十年,艦體銹跡斑斑。
該級艦艇原計劃融合宙斯盾與瀕海戰斗艦優勢,后因“由海到陸”戰略失誤,建造期超20年,等到正式服役,中國海軍已崛起。
4月,美國海軍宣布取消“朱姆沃爾特”高超音速導彈改裝計劃,原本寄望于重奪西太平洋制海權的設想,再遭重挫。
五角大樓的報告承認:高超音速彈藥、AI智能艦載系統等新技術推進不達預期,“技術瓶頸+產業鏈風險”成為美軍創新最大障礙。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稀土、釤鈷磁體等高端材料的依賴暴露無遺。美軍采購局公開信中提到,F-35等高端裝備“每架需用23公斤釤鈷磁體”,中國的出口政策直接影響生產計劃。美國國防部不得不尋找替代材料和新型供應鏈,但短期內成效有限。
全球安全格局正處于劇烈調整期。美國傳統軍工體系的“增量式”發展遭遇瓶頸,供應鏈、維護、成本和創新四大難題交織。中國軍工則憑借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優勢,在無人機、防空、導彈、體系化作戰等領域實現突破。
中東、南亞等地區的實戰檢驗,為中國方案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國際背書”。美國選擇通過大規模退役老舊戰機,壓縮F-35等項目預算,轉而加碼無人機、AI、導彈和第六代戰機研發。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但硝煙四起的“軍備創新競賽”。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6-27 21:05:中國駐沙特大使館提醒在沙特中國公民注意遵守當地法律法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