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算來了!李澤鉅突遭港府“精準除名”,這個曾被稱為“香港經濟掌舵者”的家族,從塑料花小作坊一路走到控制半個香港民生的商業帝國,為何在2025年突然被踢出局?6月27號特首顧問團名單公布那天,李澤鉅的名字消失在34人名單里,這不是簡單的人事調整。要知道,他父親李嘉誠五十年前靠一場豪賭拿下香港中環地皮時,就埋下了今天被清算的伏筆。
1950年李嘉誠在筲箕灣開塑料廠時,沒人想到這個潮州難民能吃透英國殖民政府的“制度紅利”。當時港英政府為吸引外資,對土地實行“批租制”,李嘉誠1958年用全部身家押注北角一塊工業用地,三年后香港制造業爆發,地價暴漲20倍。但真正的轉折點在1971年,英國政府推出“十年建屋計劃”,李嘉誠立刻成立長江實業,用“分層銷售”模式把香港人變成了“房奴”。這套現在被內地房企學復制玩法,本質是利用地壟斷權,把居住需求變成金融產品。
最狠的是1980年代的“港口戰爭”。1982年中英談判期間,香港資本集體外逃,李嘉誠卻反向操作:他通過匯豐銀行拿下香港國際貨柜碼頭50%的股權,當時英國殖民者留下的港口管理體系存在巨大漏洞,李家靠“碼頭+地產”的捆綁開發模式,用每平方米不到2000港元的地價拿下了維多利亞港周邊的土地,后來建成的“長江集團中心”每平方米售價超10萬港元,利潤率高達5000%。這種“控制基礎設施+壟斷土地供應”的套路,成了李家財富暴增的核心密碼。
到2000年,李家旗下長實、和黃已經控制了香港40%的房地產市場,更可怕的是他們對民生領域的滲透:百佳超市占香港零售業35%的份額,屈臣氏壟斷70%化妝品市場,港燈電力供應覆蓋80%的港島用戶。這種壟斷不是靠技術創新,而是靠殖民時代遺留的“特許經營”制度。比如1999年李家拿下數碼港項目,名義上發展科技,實際把70%用地建成了豪宅,每平米地價僅11港元,卻賣出12萬港元天價,當時港府規劃署官員直言:“這是用公共資源為私人資本輸血。”
更隱蔽的是資本運作手法。李嘉誠1985年收購香港電燈時,用“固定資產重估”技巧,把賬面資產虛增300億港元,再通過分拆上市套現,這套“低買高賣+財務魔術”讓李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不僅毫發無損,反而低價抄底香港地鐵沿線地塊。
香港大學經濟系曾做過統計:1980-2010年,李家通過土地批租、項目壟斷獲取的超額利潤,相當于香港GDP的12%,這也是為什么香港年輕人把李嘉誠叫做“李超人”的原因,背后藏著“住房難”的血和淚。2024年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6平米,房價收入比高達46倍,而李家旗下的“居屋”項目,實際入住率不足60%,大量房源被用于資本抵押。
很多人不知道,李嘉誠家族真正的靠山從來不是香港本土。1999年他斥資100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信,成為英國最大的海外投資者,當時英國《金融時報》披露,這筆交易背后有英國王室信托基金的暗箱操作。更關鍵的是2015年,李家以125億英鎊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等核心基礎設施,控制英國25%的電力供應和40%的天然氣管道,英國前財相喬治·奧斯本公開稱李嘉誠是“英國的救命恩人”,給予了他“超國民待遇”。
這種“兩邊套利”的模式在中美博弈升級后走到了盡頭。2021年李家拒絕中資350億美元收購港口,卻在2025年以228億賤賣給美國貝萊德,本質是押注“美國圍堵中國成功”。但他們算錯了兩件事:一是中國商務部2024年修訂的《反外國制裁法》中,明確規定涉及國家安全的海外資產交易必須備案;二是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發現,李家在2019年續約時偽造了“中方投資背景”,這直接觸犯了“欺瞞主權國家”的紅線。香港廉政公署5月搜查長和總部時,帶走的文件就包括2018-2022年港口交易的資金流向,有港媒爆料其中15億美元流向了美國政客的政治獻金賬戶。
這次特首顧問團加入三位內地科技大佬,釋放的信號再明確不過了:香港要從“地產金融中心”轉向“國家安全科技創新樞紐”。李家的問題從來不只是“賣港口”,而是他們代表的殖民時代資本邏輯,靠壟斷土地、控制民生、政商勾結成事的模式,在“愛國者治港”的新框架下必然被淘汰。就像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教授所說:“李澤鉅被除名,是對‘資本無國界’迷信的清算,當你的商業版圖威脅到國家海運安全時,政治身份的剝離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長和股價跌回1997年水平,更致命的是香港金管局正在調查李家旗下銀行的跨境資金流動。李嘉誠當年靠“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哲學縱橫商海,卻在晚年犯了最致命的錯誤,把國家戰略當生意算盤。當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涉及中國21%的商船航線時,當美國通過貝萊德染指中國海運命脈時,任何商業巨頭都必須明白:在“國家安全”這個1面前,所有資本積累的0都毫無意義。
這場風波撕開了一個更深刻的命題:在“一國兩制”深化期,資本如何自處?李家的教訓在于,他們始終沒搞懂“香港的繁榮從來不是資本的獨角戲”。從1997年霍英東先生帶頭投資內地基建,到今天內地科技企業入駐香港,時代的風向早已改變,那個靠“政商關系”和“制度套利”發家的舊香港,正在被一個以國家利益為根基的新香港取代。李澤鉅失去的不只是一張顧問團門票,而是整個家族在新時代的入場資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