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殖民統治的 “特殊模式”:制度遺留與共生關系的形成
(一)非掠奪性治理:從 “貿易中轉站” 到 “法治示范區”
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以商業利益為核心,區別于資源掠奪型殖民模式。1841 年開埠后,英國將香港定位為遠東自由貿易港,建立了以普通法為基礎的司法體系、廉潔的公務員制度及開放的市場經濟框架。
這些制度設計雖服務于殖民統治,卻客觀上為香港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例如,港英政府早期推行的土地批租制度、契約精神及產權保護,成為香港經濟騰飛的制度基石,使部分港人對殖民時期的 “法治傳統” 產生路徑依賴。
(二)社會分層下的 “有限包容”:華人精英的合作與認同
英國殖民當局通過吸納華人買辦、富商進入立法局(如 1880 年伍廷芳成為首位華人議員),構建了 “分而治之” 的治理體系。
這種策略促成了一個親英華人精英階層的崛起,他們通過與殖民政府合作積累財富與地位,進而影響社會輿論。
同時,港英政府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推行的本地化政策(如 1911 年成立香港大學),為普通華人提供了向上流動通道,削弱了底層民眾的反抗意識,形成 “殖民秩序下的共生關系”。
二、歷史記憶的 “雙面鏡像”:創傷與懷舊的情感博弈
(一)去政治化的 “殖民符號”:英女王與 BNO 護照的情感聯結
英國王室在香港長期扮演 “象征性元首” 角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形象通過郵票、硬幣、公共建筑等載體滲透社會。
2016 年女王 90 大壽時,香港多家媒體以 “事頭婆”(Boss Woman)親切稱呼并大篇幅報道,顯示部分港人對英王室的情感認同。
此外,1981 年推出的 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成為 1997 年前港人 “雙重身份” 的象征,截至 2023 年仍有 340 萬港人持有該護照,其背后隱含的 “英國歸屬感” 延續了殖民歷史的情感紐帶。
(二)文化滲透的 “隱性遺產”:語言、教育與生活方式的長期影響
殖民時期,英語成為香港官方語言,西式教育體系(如英制中學、國際學校)培養了幾代港人的跨文化認同。
時至今日,香港街頭的英式地名(如銅鑼灣 Causeway Bay)、下午茶文化、賽馬傳統等,已內化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這種 “去政治化” 的文化符號,使港人對殖民歷史的記憶更多停留在生活方式層面,而非政治壓迫層面,形成 “懷舊大于仇恨” 的集體心理。
三、現實利益的 “理性選擇”:移民潮與中英關系的動態平衡
(一)移民政策的 “雙向吸引”:從 BNO 簽證到 “脫歐” 后的身份困境
2021 年英國推出的 BNO 簽證政策(允許港人以 “5+1” 模式移民英國),引發約 15 萬港人申請。
盡管部分移英港人因英國移民政策收緊(如擔心 “10+1” 簽證門檻)而抱怨,但數據顯示,2023 年仍有超 3 萬港人抵達英國。
這種 “用腳投票” 的選擇,反映了部分港人對英國社會福利、教育資源的向往,以及對香港現狀的復雜心態,使 “怨恨” 被現實利益考量所稀釋。
(二)經濟依存與國際定位:香港的 “超國家” 角色延續
回歸后,香港依托 “一國兩制” 成為中英經貿橋梁,2024 年中英貿易額達 900 億英鎊,英國在港投資存量超 3000 億港元。
這種經濟依存關系使香港社會對英國的態度更趨務實:既警惕英國對香港事務的政治干預(如 2019 年修例風波中的表態),又重視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外部合作價值。
部分商界、專業界人士傾向于維持與英國的制度對接(如法律、會計體系),進一步淡化了歷史層面的怨恨。
四、爭議與反思:情感認同背后的深層矛盾
(一)代際差異與身份重構:年輕一代的認知分化
調查顯示,1997 年后出生的香港青年對英國的情感認同顯著下降,他們更關注本土文化(如粵語流行文化、港式飲食)與國家認同的融合。
然而,2019 年 “反修例” 運動中,部分激進青年揮舞英國國旗的行為,暴露出殖民歷史遺留的 “身份焦慮”—— 既拒絕完全融入內地,又無法真正被英國接納,形成 “雙向邊緣” 的矛盾心理。這種復雜心態并非 “怨恨”,而是身份認同危機的表現。
(二)歷史敘事的 “去殖民化” 挑戰
回歸 28 年來,香港社會在 “去殖民化” 進程中面臨多重阻力:從保留法官假發等英式司法傳統,到部分媒體對英國王室的過度關注,反映出殖民文化慣性的持久影響。
2024 年香港修訂教材,增加 “國家憲法”“香港國安法” 內容,正是試圖重構歷史敘事,引導公眾客觀看待殖民歷史。但如何平衡歷史記憶與現實認同,仍是需要長期面對的課題。
結語:超越 “怨恨” 的歷史辯證法
香港人對英國的情感,本質上是殖民歷史與現實利益交織的產物:既有對制度優勢的路徑依賴,也有對文化符號的情感慣性;
既有移英群體的現實考量,也有年輕一代的身份重構。這種 “沒有怨恨” 的表象下,暗藏著復雜的歷史辯證法 —— 殖民統治的客觀進步性與主權剝奪的本質性矛盾,始終并存于香港的集體記憶中。
唯有正視這段歷史,在 “一國兩制” 框架下完成身份認同的深度整合,才能讓香港真正超越殖民遺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書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