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2025年進入下半程,宏觀的不確定性仍未退去,全球經濟在通脹、地緣政治、AI顛覆性技術浪潮的多重作用下持續震蕩。而在消費者側,一場“持續變異”的結構性轉折正在悄然展開。
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5全球消費者趨勢》報告指出:疫情時代所催生的應激性消費行為,已經演化為一種穩定常態。舊有的消費者行為預測框架已不適用,新常態下的消費者不再可預測,而是需要被實時“感知”與重塑理解。
報告通過覆蓋全球18個國家的2.5萬名消費者樣本,提煉出五大持續性行為變革。結合當前市場趨勢與中國本土背景,我們可以看到,這五股行為變革不僅是對疫情的延續,更是對當代商業邏輯的系統性挑戰。
01. 獨處和在線:從“社交退潮”到“自我消費時代”
麥肯錫指出,相較2019年,美國人平均每周多出3小時自由時間,但其中近90%花在了獨處的在線行為上:刷手機、獨自健身、看劇、購物、打游戲……線下文化活動和面對面社交正在邊緣化。
這種變化,在中國更為復雜。一方面,消費者仍然重視家庭與社交關系,另一方面,“悅己”型消費迅速崛起:興趣班、護膚儀、美容項目、宅家娛樂正成為消費結構中的主力板塊。
為什么這是結構性的?因為它不再只是疫情遺產,而是:
l 平臺推薦機制不斷將人“圈層化”與“個體化”;
l “數字生活方式”被平臺與內容反復強化,變成了一種“效率選項”;
l 經濟壓力下,人們更傾向掌控自己的時間和選擇權,避免“社交成本”。
對品牌而言,誰能成為消費者獨處時的“陪伴方”,誰就擁有了決策鏈的第一錨點。這背后,是注意力爭奪戰的再升級。
02. 信任下沉:數字平臺可達,但不可托付
報告強調,雖然消費者廣泛使用社交平臺,但它卻是最不被信任的購買建議來源。他們更傾向于相信朋友、家人、真實買家評價、KOC的分享。
在中國,情況更為極端。社交平臺滲透率全國領先,但“信息污染”也最嚴重。用戶對信息源開始建立分層:
l “平臺推薦”=參考,但未必采信;
l “私域私信”=有溫度的建議;
l “素人種草”+“可驗證的評論”=最有購買轉化力的組合。
這意味著品牌不再靠“廣而告之”取勝,而要經營信任結構、投放真實口碑、創造可驗證的社交內容。
在電商、短視頻、社交內容高度融合的中國市場,品牌必須跳脫傳統的“廣告邏輯”,轉向“信任邏輯”:誰說、在哪里說、說給誰聽,遠比說了什么重要。
03. Gen Z主導消費情緒:焦慮、敢花、尋求價值共鳴
Z世代,已不是“未來潛力”,而是當下主流。
麥肯錫數據顯示,Z世代正在成為歷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但他們的財務結構也最為脆弱:
在中國,40%的Z世代使用“先買后付”服務,比歐美國家更甚;
但他們也最愿意為自我表達、社交貨幣、趨勢產品花錢,特別是在美妝、服飾、健身和精神消費領域。
這一群體身上存在“消費悖論”:
l 他們渴望財務安全,但行為沖動;
l 他們不迷信品牌,但高度依賴圈層口碑;
l 他們很會算賬,但極愿為“值得”買單。
在中國市場,Z世代消費者對國貨、新銳品牌、內容驅動型消費熱情空前高漲。他們關注環保、平權、潮流文化、亞文化,是一群需要被理解的“共鳴型消費者”。
品牌要贏得Z世代,不能只是“年輕化”,而要在產品理念、內容語言、社交姿態上做到共振。
04. “全球品牌光環”褪去,消費者轉向本地認同
麥肯錫報告中最具現實張力的一點,是“本地化意識崛起”:47%的消費者更傾向于本地品牌,尤其是在食品、美妝、生活消費品領域。
在中國,這種趨勢從“國潮”走向了更深層次的認同——從原材料、安全感、文化歸屬,到表達自我立場。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中國市占率增長最快的十大美妝品牌中,有六家為本土品牌。
這種轉向并非僅出于民族情感,更是一種對復雜世界下“不確定性”的反向反應。在地緣沖突、供應鏈問題頻發的背景下,消費者更愿意信任“本地的、熟悉的、可掌控的”。
這也給跨國品牌敲響警鐘:在中國,僅靠全球背書已不夠,必須在情感敘事、供應鏈設計、內容策略上完成“重新在地化”。
05. “價值計算”方式改變,橫向權衡成為新常態
通脹壓力全球共振,消費者變得更加“聰明”。但他們不是一味省錢,而是跨品類做出權衡——在必需品上節省,為“精神剛需”放手一搏。
麥肯錫發現,超79%的全球消費者正在進行“非線性降級”:
l 在一個品類壓縮預算,換取另一個品類的“犒賞式消費”;
l 有19%的人甚至會在基本生活成本上壓縮,只為在某類非必需消費上獲得“價值感”。
在中國,疫情后的“自我關懷”成為一種普遍心理補償機制。這意味著,促銷不再是打折,而是給出“消費合理化的理由”。用戶不是在追求“便宜”,而是在追求“我值得”。
對品牌而言,不能只看客單價、轉化率,而要看“購買行為背后的心理結構”:
l 哪些品類是用戶愿意“分期”、“借錢”也要消費的?
l 哪些品牌能夠提供“情緒緩解”、“身份象征”或“圈層認同”?
l 哪些內容能幫消費者在朋友圈或社群中“證明自己沒買錯”?
這些問題,才是“價值”背后的真正驅動器。
結語:理解“人”的本質,是消費行業最難也是最值得的挑戰
在后疫情時代,當技術飛速演進、商業邏輯頻繁迭代,唯一不變的變量,其實是人性。而這份由麥肯錫揭示的“五大行為變革”,不僅反映了消費者在環境劇變中的適應機制,更預示著:未來的消費主導權,已經不再屬于平臺、渠道、品牌或流量,而是屬于“有復雜情緒和價值判斷的個體”。
這也意味著:
l 誰能持續理解這種“個體復雜性”,誰才能在產品中植入真實的情緒共鳴;
l 誰能突破對“用戶”的算法式分析,真正轉向對“人”的動態洞察,誰才能建立長效連接;
l 誰能尊重消費決策背后的非理性動因,誰才有資格參與新一輪信任重建。
未來的增長,不在于做對幾次投放,而在于是否真正讀懂了“人”如何做出選擇,尤其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
所以,對每一個面向消費者的企業而言,今天我們面對的不是“渠道的迭代”,而是一場關于“理解人”的能力革命。
而這場革命的核心,不在數據,不在營銷,也不在AI,而在于——重新回到人的體驗、情緒、關系與價值感本身。
只有如此,品牌才能在商業的激流中真正建立穿越周期的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