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缽缽雞火的時候有多火?
周雞肉缽缽雞掌門人劉敏這樣形容:隨便一個城市的街頭,你吼一嗓子“缽缽雞”,都會有人接下句:“一元一串的缽缽雞”。
藤椒口味缽缽雞。
“但火得太突然,我們甚至沒反應過來,送上門的流量都沒有抓住。”時隔一年,回首去年的缽缽雞熱,劉敏語氣里滿是遺憾,接連說了兩次“錯過了”。
6月下旬,第十八屆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大會在四川樂山召開,封面新聞派出記者,從樂山出發尋味中國餐飲界的“樂山軍團”。6月30日,記者找到樂山市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嘉州白宰雞烹飪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周雞肉缽缽雞掌門人劉敏,聽她講述缽缽雞從樂山走向全國背后的非遺傳承。
走紅不是一日之功
“缽缽雞出現前,嘉州白宰雞曾紅透樂山城”
“周雞肉”白宰雞。
“缽缽雞已經烹飪了上百年。”作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店掌門人,劉敏頗豪爽,還沒等記者提問,便率先打開了話匣子,“就烹飪技藝、口味風格而言,樂山缽缽雞和嘉州白宰雞一脈相承,都是先將食材煮熟,再將特制的湯汁倒入其中,形成鮮、香、咸、甜、麻、辣的口感。論出現的先后,肯定是嘉州白宰雞在前。”
劉敏告訴記者,白宰雞出現不久,就紅透了樂山城,尤以周雞肉為代表。
時間回到1900年前后,被郭沫若描述為“雪白的雞片,鮮紅的辣油海椒,濃黑的醬油”的白宰雞開始在樂山盛行。周雞肉的創始人,周貴明也開始在街頭,提篼篼賣雞肉。
1920年,幾經坎坷的周貴明在玉堂街求得一席之地,擺攤賣白宰雞。擺了5年,憑借獨特的佐料,周貴明在1925年租了兩個鋪面,開了屬于自己的飯店,取名“啓明”。周貴明不管天熱天冷,一年四季都在剃得光光的頭上包著一圈雪白的布帕,時間一長,成為了活招牌,再加上其雞肉汁寬、肉嫩、糖多的口感,使得周雞肉遠近聞名。
1939年,“啓明”因戰事被炸毀,周貴明于是買了地皮修了簡易平房繼續營業,雇請鍋匠、堂倌等,另招收學徒十人左右,生意開始越來越興旺。
1948年,周貴明拆除簡易平房,重建一樓一底磚木結構房,更店名為明和。1951年,明和飯店正式將“周雞肉”確立為招牌菜品,成為樂山城里,名氣很大的白宰雞。
“1982年周貴明去世后,樂山出現多家‘明和周雞肉’牌子的飯店,但真正受市場認可的只有周貴明的徒弟古雙全。也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候,街面上出現了將白宰雞串成串兒進行售賣,但當時還不叫缽缽雞。”劉敏告訴記者,她也說不清楚缽缽雞具體是哪一年定型的。
走紅不是一人之功
“周雞肉缽缽雞,在全國收了上百個徒弟”
劉敏記得她是2020年加入缽缽雞行業的。
2022年劉敏拜師古雙全,成為周雞肉第三代傳承人之一,周雞肉缽缽雞掌門人。
作為一個雅安人,劉敏2003年大學畢業,來到了樂山,摸爬滾打近20年,最終選定了這道菜,并于2022年,拜師古雙全,成為周雞肉第三代傳承人之一,周雞肉缽缽雞掌門人。
作為傳承人,劉敏無疑是稱職的。2023年至今,她在樂山開業了5家周雞肉缽缽雞特色門店,在全國范圍內收了300多個徒弟,覆蓋江蘇、北京、新疆、寧夏、云南、貴州等地,將融合白宰雞技藝的缽缽雞,推向了全國。
所以當缽缽雞的叫賣聲在全國各地響起的時候,劉敏毫不詫異,只是遺憾錯過了這波流量,并對定價有自己的看法。“用不著一元一串,我們一直賣的8毛錢一串,最貴的葷菜也只串了兩根串。”
劉敏告訴記者,在菜品上,所有的缽缽雞都不再以雞肉作為唯一食材,葷素百味,各類齊全。在口味上,周雞肉缽缽雞打破紅油口味的局限,根據天南海北食客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增加了藤椒口味、麻辣口味和五香口味。
“麻辣味是在紅油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年輕人的喜好,加麻加辣。五香味是針對外地一點辣椒都不吃的客人,偏粵菜的鹵香。”劉敏介紹,藤椒味則是川味中的“小清新”,將麻與辣不露聲色地藏了起來,但不失川菜韻味,椒麻味從舌尖一過,一口就上頭。
走紅更需久久為功
“希望缽缽雞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篇章”
樂山開業了5家周雞肉缽缽雞特色門店。
作為掌門人劉敏同樣有她的堅持:只傳藝,不授牌。徒弟們只能從劉敏手中學到周雞肉缽缽雞的制作技藝,但“周雞肉”的傳承,她堅持親力親為,并為此卯足了勁。
目前她在推廣直營店,招收學徒之外,還組建了周雞肉非遺宣傳團隊,在多個網絡平臺開設了“周雞肉”為名的宣傳賬號,每天分享周雞肉缽缽雞的經營理念和美食文化,偶爾拍一些情景劇。
樂山開業了5家周雞肉缽缽雞特色門店。
“我們還推出了缽缽雞湯底調料包,很多外地人來不了樂山,購買調料包,在家里就可以吃了。”劉敏告訴記者,他們的調料包目前已經賣到了澳大利亞、美國等地,不少華人通過調料包找到她,希望能獲得周雞肉的冠名,在國外開店,“他們當地有缽缽雞,但沒有成體系的品牌,沒有傳承。”劉敏稱,她已經和多個國外團隊溝通過了,目前唯一的問題就是忙不過來,“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搞不贏去美國開分店。”
缽缽雞不再以雞肉作為唯一食材,葷素百味,各類齊全。
在樂山,關于缽缽雞的俚語、順口溜很多,但文字記載得最多的,是這一段:“缽缽雖小裝著天,想吃啥子自由選;拜佛不如拜自己,滿缽都是上上簽。”
劉敏認為這是樂山的飲食文化,更是樂山人的生存哲學,她希望通過樂山餐飲人共同的努力,讓這一文化走得更遠,“希望缽缽雞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一頁,就像回鍋肉一樣。”
(本文圖據受訪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