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個月前印巴空戰,中國裝備一戰成名,外界對于中巴之間的軍事合作和裝備互動,就十分關注。這一個月來,關于中國即將向巴基斯坦交付殲-35隱身戰機的消息,更是傳的滿天飛。然而,就在日前,巴基斯坦防長親自出面辟謠,否認交付消息。然而,看似辟謠的表態卻似乎暗藏玄機。
這個事情的源頭,是在最近的上合防長會議上,巴基斯坦防長阿西夫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殲-35是不是要最早8月就能開始交付”。按阿西夫說法,關于殲-35交付的事情,只是“那些媒體在說,并未和巴政府相關部門查證”。但也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否認的是“2026年交付”這一時間點,而非采購計劃本身。當然,到底是真是假,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巴基斯坦故意釋放的軍事現實與戰略心理的博弈。
需要注意的是,就現實來說,巴基斯坦采購五代機,的確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有著產能與體系的“雙重枷鎖”。一方面來說,從技術基礎看,沈飛的生產線正全力應對中國自身迫切的國防需求:海軍003型航母“福建艦”亟待艦載型殲-35填補戰力空白,空軍老舊機群的換裝壓力更是堆積如山。參考殲-20從首飛到量產長達11年的歷程,當前僅處于小批量生產階段的殲-35,產能爬升至少需到2027年。即便未來出口,也必然優先滿足國內列裝,巴基斯坦短期內大規模接裝幾無可能。
另一方面來說,巴基斯坦目前似乎沒有消息表明,擁有與五代機作戰體系相匹配的裝備。五代機非單打獨斗的武器,需預警機、數據鏈、電子戰系統等全域支撐。巴空軍現役主力仍是殲-10CE、梟龍等四代半戰機,配套的ZDK-03預警機雖在“5?7空戰”中助巴方擊落印度陣風,但面對隱身空戰仍顯不足。若引進殲-35,需同步升級空警-500預警機及紅旗-19反導系統,而這類體系化建設絕非朝夕之功。
更不用說,財政是巴基斯坦無法回避的硬約束。2025年巴基斯坦國防預算僅約80億美元,而殲-35單機成本近1億美元,40架總價超60億美元,相當于軍費總額的75%。去年采購20架殲-10CE的18億美元貸款尚有80%未償還,再舉巨債無異于財政自殺。更不用說,買來之后的維護保養也是個天價,隱身涂層每飛行小時需專項保養,渦扇-19發動機的大修周期僅數百小時,加上配套導彈和訓練損耗,年維持費用或達采購價的20%。
在如此巨大的現實差距面前,關于巴鐵買殲-35的謠言,到底是源自于巴基斯坦人民的一個美好愿景,還是印度故意在國際上散播的謠言,好為自己單方面開啟“軍備競賽”尋找借口,就不得而知。但可以確認的是,它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南亞安全生態的脆弱:技術代差、財政懸崖與認知戰交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