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為稀土爭得面紅耳赤之際,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口中的一句話,如一枚重磅炸彈,打破了局勢的沉寂。
他透露,中方并未封鎖稀土出口,相反,只要一個條件達成,“稀土隨便買”。
此言一出,歐美政壇嘩然,G7峰會上馮德萊恩手持磁鐵怒斥中國“將資源武器化”的畫面尚未散去,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的“最后通牒”猶在耳邊。
如今,中方卻通過友邦釋放信號,真正封鎖的并非礦產,而是態度。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一目了然。
稀土之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資源問題,而是全球戰略格局演變的縮影。
2025年4月初,特朗普政府拋出“對等關稅”方案,試圖用貿易壁壘壓迫中方就范。中國沒有正面交鋒,而是悄然將中重稀土納入“管制清單”,這一步棋極具戰略深意。
表面看似技術性調整,實則釋放出明確信號:誰敢動我核心利益,我將以命脈反制。不到兩天后,特朗普直接設定7月9日為關稅協議“最后期限”,意圖將談判導向強迫成交。
4月4日,中國正式實施稀土出口限制,并特別強調,相關物項屬“兩用物項”,必須接受出口審批。所謂“兩用”,即民用與軍用高度交叉。這一動作,震動全球供應鏈。歐美企業驚覺,中國不僅掌握稀土資源,更掌握稀土精煉的絕對話語權。
5月13日,美國商務部不甘示弱,接連發布三份“風險提示文件”。文件明確禁止美企對中國AI企業出口高端AI芯片,甚至要求全球企業不得使用中國芯片生產AI產品。
這不僅是對中國科技產業的精準打擊,更是對全球供應鏈的強行干預。美國此舉,無異于在中國稀土反制面前,跳出“科技牌”做籌碼。
10天后,美國又對乙烷出口設置障礙,導致原本計劃運往中國的220萬桶貨物滯留港口。這些“組合拳”并未換來中方讓步,反倒加速了中方政策的制度化與常態化。
6月8日,中國商務部首次公開說明稀土出口政策,明確指出不針對特定國家,合理的民用需求將獲支持,但審批制度必須依法執行。這種“有原則的開放”方式,既保留了合作空間,又牢牢把握戰略主動。
6月9日至10日,中美代表團在倫敦舉行新一輪經貿會談。這場會談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在6月5日兩國元首通話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延續。
最終,雙方達成一項整合日內瓦與倫敦成果的“補充諒解”框架協議。外界難以窺見協議細節,但從后續事件可窺一斑。
6月19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與歐盟貿易委員進行視頻會談。中方態度清晰:愿意加快民用稀土出口審批,但歐盟也需在電動車關稅等問題上展現誠意。這場會談本可為中歐關系帶來轉機,但歐方卻選擇另一條路。
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公開宣稱歐洲企業面臨“極其嚴重”的稀土磁鐵短缺,并要求中方一個月內“解決問題”。同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G7峰會現場手持一塊磁鐵,怒指中國將稀土“武器化”。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中國輿論強烈反彈。面對如此“輿論戰”,中方沒有口舌之爭,而是以規則回應。
6月26日,中國商務部發布新規,要求稀土企業上報核心技術人員信息,并加強對出口技術及人員的管理。此舉表明,中方不僅控制資源流向,更開始精細化管理技術鏈條。
6月27日,商務部發言人再次重申:稀土出口審批依法推進,嚴格執行“倫敦框架”,確保資源不流入軍事用途。
當外界將目光聚焦在中歐對峙之際,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的一番話為局勢帶來全新解讀。6月29日,武契奇透露,中國承諾稀土出口不設國家限制,“只要不損害中國利益,友好國家可優先獲得”。
他還提到,包括斯特蘭蒂斯在內的歐洲企業,正通過塞爾維亞渠道受益。這番話看似平淡,卻字字鏗鏘,直指核心。中方不是封鎖稀土,而是篩選態度。不敵意,不設限。
7月1日,中國正式對歐盟、英國、韓國與印尼的不銹鋼鋼坯及熱軋鋼板卷繼續征收反傾銷稅,為期五年。
這一制度化反制,既是對歐盟“高喊公平但巨額補貼”的回應,也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再定義。自2019年以來,歐盟鋼材在中國市場份額從12%飆升至23%,其傾銷行為早已引發中國鋼企不滿。
稀土問題之外,中國還在高端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產稀土永磁電機系統,已可用于超高音速飛行器。
這一技術進展不僅打破西方封鎖,也增強了中國在全球軍工科技領域的自主能力。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才對稀土“談之色變”,試圖通過圍堵遏制中國技術崛起。
美國的局勢同樣不容樂觀。其軍工體系對中國產稀土的依賴度高達85%,軍工庫存最多維持三個月。面對通脹高企與大選壓力,拜登政府不得不在6月與中方達成一項為期六個月的臨時性稀土出口安排,以換取放寬C919發動機出口以及解除對乙烷、芯片設計軟件的部分限制。這場交易雖未公開,但已在輿論中浮出水面。
歐盟則陷入更加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高達38.1%的反補貼稅,另一方面卻98%依賴中國稀土磁鐵。所謂“站著要飯”,正是外界對歐盟策略的真實寫照。即便歐盟展開替代計劃,與澳大利亞及德國合作開發稀土礦產,投資巨大,成本卻是中方的三倍以上,且最快也要到2030年才能投產。
印尼試圖在夾縫中求生。面對特朗普政府對其征收高達32%的對等關稅,印尼主動向美方提議聯合開發稀土礦產,以換取“手下留情”。這一做法引發輿論批評,被認為“出賣中國利益”。
日本亦不甘示弱,宣布將在2026年啟動海底礦產開采試點,目標是掙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然而,其開采成本高昂,政府遲遲不敢公開具體數據。外界普遍質疑該計劃的可行性與持續性。
回顧整場稀土之爭,中國始終以“依法審批+技術管控”應對全球博弈。中方并未“封鎖”稀土,而是通過制度設計,將資源優勢轉換為規則優勢。對“對華友好”國家如塞爾維亞,中方表達開放態度;對試圖打壓中國的國家,中方則以規則反制。
7月9日的“關稅協議”最后期限日益臨近,中美歐日韓等多方角力已至臨界點。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深刻重構,而中國正以制度、技術與資源三重杠桿,牢牢掌握主動權。
中方設定的“唯一條件”并不復雜:態度。只要不敵視中國,稀土不是問題。而一旦挑戰中國底線,哪怕你是G7,也不過是手中握著磁鐵,卻拿不到原礦。
信息來源:
稀土還是不夠用,在塞爾維亞設廠的歐洲車企求助武契奇:請求與中方展開協調
2025-06-30 11:55·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