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蔡華麗 實習生 華雨萱)在昆明翠湖畔的云南師范大學一二·一聯大校區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吸引許多人前來“打卡”。
7月1日,由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史研究分會發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走進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在該館專職講解員王齊的帶領下,近40萬網友在線“解鎖”西南聯大的故事。
直播現場。云南師范大學/供圖
王齊介紹,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平津陷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被迫南遷。1938年,三校經長沙輾轉,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次轉移共有三條路線,其中最艱苦的是從長沙徒步到昆明。王齊介紹,在聞一多、曾昭掄、李繼侗、袁復禮等教授的帶領下,近300名師生選擇徒步前往昆明。在戰火夾縫中,這批西南聯大師生邊走邊研究沿途風土人情、地質條件,搜集了大量珍貴的研究資料。同時,他們還抽空向地方百姓宣傳愛國思想,甚至還成立了臨時話劇團,通過演出喚醒民眾。最后,他們歷時68天,跋涉1600多公里,于1938年4月28日抵達昆明。
自此,西南聯大師生開始了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教育救國、讀書報國”之路。直至1946年抗戰勝利后,三校各自北歸復校前,先后有約8000人在西南聯大就讀。他們中有許多人以“為國家、為民族”為學習動力,也用所學知識為國家貢獻力量。
直播現場。云南師范大學/供圖
在直播中,王齊分享了一組數據:西南聯大師生中,走出了175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這些杰出人才從西南聯大走出,為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領域都貢獻了巨大力量,也讓西南聯大成為后人敬仰的教育豐碑和精神高地。
西南聯大之所以成為值得所有人銘記的“傳奇”,不僅僅是因為它大師云集,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教育成果璀璨奪目。在直播中,王齊特別向觀眾介紹了西南聯大舊址的一塊紀念碑。這塊碑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背面鐫刻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共計834人。王齊說,實際統計西南聯大先后共有1100多名學子從軍報國,他們中有17人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些聯大學子用青春之軀唱響了“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杰”的烽火弦歌。
結合西南聯大舊址的西南聯大舊教室、“一二·一”運動標志廣場等地標,王齊向觀眾講述了西南聯大師生艱苦中辦學和追求愛國民主的故事。
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介紹,西南聯大博物館館藏收藏物證超過萬余份、相關書籍及檔案資料近萬份。為辦好博物館這個大學校,充分發揮西南聯大歷史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西南聯大博物館嘗試將西南聯大的故事從博物館帶進校園、滲入課堂。舉辦了“西南聯大愛國精神主題宣講團”進校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分課堂、“小小講解員”志愿服務等活動,并面向社會免費開設《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線上課程。
“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四個字為校訓,它承載著西南聯大人在困境中堅守學術追求與愛國情懷的精神內涵。如今,云南師范大學作為西南聯大精神的傳承者,堅守著‘剛毅堅卓’的校訓,致力于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云南乃至全國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李紅英說。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相關負責人介紹,“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旨在通過直播向社會推廣高校文博資源,打造貼近青年的云思政課,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將持續邀請高校博物館和校史館館長、負責老師及大學生講解員等嘉賓做客直播間,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