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0歲后到底該不該過壽?老輩人說的“壽有四不過”,還真得聽!
在咱們村里,誰家老人要過壽,那可是件大事!張燈結彩、擺上幾十桌酒席,親戚朋友都來賀壽。
不過過壽也是有講究的,就是說壽不是想過就過的,一般都是60歲以后才能過壽,而之前都是過生日!
另外,你們知道嗎?就算是過了60歲,老輩人也念叨“壽有四不過”,就是四種情況下最好不要過壽,這可不是迷信,背后藏著不少講究和人情味。
家里有老人快到60歲的,趕緊來聽聽,別因為一時疏忽鬧了不愉快!
頭一條就是“父母在,不過壽”。在咱傳統觀念里,只要父母還健在,哪怕自己已經六十歲了,也不算真正“當家”。
就像隔壁李大爺,70歲那年兒女想給他辦壽宴,說他一輩子了還沒有辦過壽宴,他直擺手:“你爺爺奶奶還在呢,我哪敢大張旗鼓過生日?”
這話乍一聽有點迂腐,細琢磨卻是孝道的傳承。父母健在,做子女的就還是孩子,貿然給自己慶壽,容易讓人覺得不懂長幼尊卑,也怕被說“忘了本”。
而且老一輩人總覺得,小輩低調些,反而更能讓父母長壽安康,這也是一種含蓄的祝福?,F在年輕人可能不太在意這個,可是很多老輩人都是很注重這個不成文的規矩!
再說說第二種情況,就是老人身體有恙不過壽。
生病期間,老人身體虛弱,辦壽宴又是招呼客人,又是擺酒席,折騰下來,身體根本吃不消。有的人說,這是怕壽宴辦成白喜事!雖然這話有點難聽,但是真的要提防!因為辦酒席的話,其實很麻煩,特別是很費神的,老人年紀大了,尤其身體有恙,過度勞累更不利于身體康復!真有可能就壽宴不久老人撒手人寰!
但大病初愈時辦個簡單的壽宴,反而成了好事。就像村頭王奶奶,做完心臟手術康復后,兒女只請了至親吃頓飯,桌上擺著長壽面和壽桃,寓意“劫后重生,福壽綿長”。
這樣既不鋪張,又討個好彩頭,老人們心里也踏實。畢竟比起熱熱鬧鬧,平平安安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種情況,就是前不久辦過酒席不過壽,這條規矩也是為了避嫌。
現在農村人情往來多,婚喪嫁娶、孩子升學,哪樣都得辦酒席。要是剛辦過白事或其他宴席,轉頭又大辦壽宴,難免被人說閑話,甚至傳出“借著辦酒斂財”的風言風語。
去年隔壁村老趙家,兒子結婚才過半年,又要給老人辦七十大壽,結果村里人私下議論紛紛,連親戚都來得稀稀拉拉。
其實人情往來講究“禮尚往來”,扎堆辦酒,不僅讓親戚朋友為難,也壞了自家名聲。如果兩個老人生日很接近,一般一年不會兩個老人都辦酒席的!至少我們這里就是這個規矩,這也是為了避免給親友帶來麻煩!
最后一種情況,就是老人不同意的情況下,不要強行給老人過壽,而且過壽要謹記“非大壽不過”的講究。
有些老人性格低調,不愛熱鬧,或者覺得辦壽宴太費錢,寧可在家煮碗長壽面就算過節。
這時候兒女要是強行操辦,反而讓老人心里不痛快。
另外,傳統上只有逢十才算“大壽”,60歲、70歲、80歲這些整歲才值得大辦,像61、62這些年份,簡單吃頓飯就行。
就像我爺爺,八十大壽時只讓孫子孫女們回家吃了頓團圓飯,他說:“一家人熱熱鬧鬧,比擺幾十桌酒席都強!”而且很多的老人,年紀越大了,就越不愿意過壽!如果老人不愿意,子女也不能強求!對于老人來說,年紀大了,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安,團圓!因此陪伴老人吃頓飯,聊聊天比什么都要強!
說到底,老人過壽圖的不是場面多大、酒席多豐盛,而是一份心意和祝福。遵循“壽有四不過”的老規矩,既是對傳統的尊重,也是對老人的體貼。
下次家里老人要過生日,不妨先問問他們的想法,簡簡單單、和和睦睦,比啥都強!您說是這個理兒不?
溫馨提示:過壽和過生日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而且老輩人過壽,最煩的就是吹蠟燭了,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