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025財年年報披露,阿里做了一輪合伙人人事調整,原本26人的合伙人名單,減員9人至17人,退出的9位合伙人分別是:彭蕾、張勇、俞永福、朱順炎、戴珊、方永新、宋潔、武衛、孫利軍。
而在阿里合伙人之上所設的阿里合伙人委員會中,蔣凡接替彭蕾入列阿里合伙人委員會。阿里合伙人委員會目前入列的五位人士分別是:馬云、蔡崇信、邵曉鋒、吳泳銘、蔣凡。
作為阿里想推行的集體決策機制的承載,阿里合伙人機制直接反映阿里時下的決策效率水平,以及也可能部分展現了阿里當下的市場策略。
因此,阿里合伙人人事調整,對于中國零售市場可能也有一些啟示意義。
《商業觀察家》總結了以下5點。
1、避免山頭主義。
“決策”名額越多越容易滋生“山頭”。此次阿里減員合伙人,能降低相關風險。
2、提升決策效率。
“一人一票”合伙人名額越多,決策效率就可能越低。在即時零售大戰、布局AI前沿的關鍵時刻,在市場快速變化的當下,阿里可能需要提升決策效率,集中力量發力市場。
合伙人名額太少,最高決策機制則可能會出現“多樣性”缺失,也容易出現視野盲區,及“拍腦袋”決策的情況。
對于阿里合伙人規模,以阿里現有的體量和所處的市場環境來看,《商業觀察家》有時認為,阿里的合伙人名額甚至可以再減至個位數。這個也是我們“拍腦袋”想的,《商業觀察家》是外部觀察家,并不全面了解阿里“內核”。
3、蔣凡過了“試用期”。
蔣凡此次入列阿里合伙人委員會,可能說明蔣凡于內于外部環境的接受與認可度,獲得“通過”。或者說,蔣凡“上位”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完全“可控”。
目前,阿里的中國電商業務(商品電商+服務電商)幾乎都歸由蔣凡直接“領導”。
這也是阿里提升決策效率的體現。
蔣凡有計劃、有步驟的“上位”,也說明阿里的業務方向現在是明確的。
4、絕對控制。
集體決策如果沒有能“拍板”的人,沒有創始人的絕對控制,那企業隨時可能會出現大問題,尤其是對于阿里這樣的巨型企業——難掉頭,處在轉型期的企業——需要決心與定力而言,更是如此。
此次,阿里合伙人的人事調整,依然能保障馬云、蔡崇信于阿里的絕對控制與絕對權威。
5、多元化業務收縮。
阿里合伙人名額縮小,可能也是阿里過去一段時間來,收縮多元化業務的一個具象體現。
多元化業務盤子小了,可能就不需要這么多合伙人了。
因此,這可能也體現阿里短期內難有“多元化”業務擴張的“沖動”。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