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頌》
達摩祖師著
【原文】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譯文】
我本來去求取自心,然而自心是自己守持的,
求取自心時不能期待對自心的了知。
佛性不是從心外獲得的,
心念生出的時候便是罪業出生的時候。
我本來是去求取自心的,不是去尋求佛相的,
要了知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就是空無的物象。
如果想要求取到佛,就只要去求取自心,
就只有這自心,這自心中的心就是佛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原文】
智慧清凈海,理密義幽深。
波羅到彼岸,向道只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
經花糸一道,萬劫眾賢欽。
【譯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智慧清凈的大海,理趣秘密義理幽深。
波羅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能趣向道法的就只是由于自心。
多聞有上千種意思,不能脫離的線是因為有針。
經文中的蓮花系屬在同一條道路上,是萬劫中的眾多賢者所欽敬的。
【原文】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圣智,六處悉皆同。
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
十方游歷遍,不見佛行蹤。
【譯文】
觀自在菩薩是菩薩中超越圣凡的智者,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相,意識這內六處,和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觸受,法相這外六處就全都是等同的。
內心空無了就是觀自在??諢o了掛礙就是廣大的神通,
禪定的法門是入到了正確的受用中。三昧是能夠任運在東西南北各各方所中,
能夠在十方周遍游歷,就不再觀見到佛的行蹤了。
【原文】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
智慧心解脫,達彼岸頭人。
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
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譯文】
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心法已經時間很久了,在六年中求成了廣大的道法。修行中的甚深就是不再遠離自身(就是自心不再向外攀援了,就只集中精力觀察自身),
智慧就是令自心解脫了,就是通達了彼岸的頭等人。
圣者的道法就是空空寂寂的。像這樣就是我今日所聽聞的。
佛的行持就是平等的意思,時候到了自然就能超越群品。
【原文】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為身。
血肉連筋骨,皮里一堆塵。
迷徒生樂著,智者不為親。
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為真?
【譯文】
要照徹地觀見到色相,觸受,念想,業行和意識這五蘊就全都是空的。是貪婪和喜愛成就了這五蘊,是從虛假的和合中得以成為了色身,
血肉連接著筋骨,就是皮里包著的一堆粉塵。
迷惑了就會徒然生出樂受的取著。智慧的人就不再去成辦親人了。
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命相這四相全都歸于滅盡了,才能把這時稱呼為真人。
【原文】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為苦,人我心自迷。
涅槃清凈道,誰肯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
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譯文】
要度越一切的苦惱和災厄,這虛妄繩系著的身相就是苦惱。有人相和我相這是心中把自己給迷惑住了。
涅槃就是清凈的道法,就看誰肯取著自心來作為依止。
有色相,觸受,念想,業行和意識這五陰,有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這十八界,以及有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觸受,法相這六塵的發起,就會有災厄和苦難中的業行相互追隨。
如果想要在內心中空無了苦惱,就要在聽聞了經法后,早早地開悟了菩提。
【原文】
【舍利子】
達道由心本,心凈利還多。
如蓮華出水,頓覺道源和。
常居寂滅相,智慧眾難過。
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譯文】
舍利子。要通達道是由于自心就是根本。自心清凈了,這利益就還歸眾多了。
就譬如蓮華是出自于水的,要頓時覺悟道法是起源于和合的,
要恒常居止在寂滅了妄想的心相中,這樣的智慧就是眾生難以超過的,
就能獨超三界之外,就更加不再迷戀娑婆了。
【原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
二乘生分別,執相自心謾。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寬。
無生清凈性,悟者即涅槃。
【譯文】
色相是不相異于空無的,空無也是不相異于色相的,色相與空無就是同一個種類。
沒有到達十地境界的人觀見到了差異性和分別性。
二乘人是生出了分別心。執著于色相就是自心中還有迷惑。
空無就是對外界空無了分別的色相??諢o了色相,這義理就能寬廣了。
空無了出生,這個就是清凈的自性。開悟了的人即時就到達涅槃了。
【原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
色空同歸一,凈土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非色色分明。
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譯文】
色相即是空無的。空無即是色相。非有中的空無和空無全都不是實有的。非有中的色相和色相全都是空無形相的。
色相和空無同時歸入到一類中。清凈的國土就能獲得安寧了。
非有中的空無和空無就是微妙的。非有中的色相和色相就是分別明徹的。
色相和空無全都不是色相,是在甚深之處建立起來的身形。
【原文】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寬。
遍計心須滅,我病不相干。
解脫心無礙,破執悟心源。
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譯文】
觸受,念想,業行,意識也是這樣的。觸受和念想中含納著各類因緣。業行和意識中的數量和能所就是寬廣的。
要把周遍計度的心念必須要滅盡了。我相和病相就不復存在了,
就解脫了自心,就空無了掛礙,就破除了執著,就解悟了自心的本源。
所以說也是這樣的,一切的色相全都是空無自性的,全都是等同的。
【原文】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
菩薩金剛力,四相勿令侵。
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
諸漏皆總盡,遍體是真金。
【譯文】
說要舍棄戲論中的身相,從利他的角度上來說,這身相就是某一種心念。
菩薩是以金剛之力,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四種相全都不再使令侵擾了。
通達了道法,就能遠離人相中的執著。觀見到了自性中的法是空無聲音的。
各種漏習全都要在總體上滅盡了,要使令周遍的身體全都是真金。
【原文】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
尋經覓道理,何日學心休。
圓成真實相,頓見罷心修。
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憂。
【譯文】
這各類的法就都是空無的相狀。諸佛是講說空性之法。聲聞是在實有的色相中去求取,
就追尋著經文來尋覓道法和義理,那要等到何日,才能令修學的心休止呢?
要圓滿地成就本真中的實相,只要頓時觀見到了,就會罷除了自心的修習,
就能迥然超越法界,在自在中,還會有其它憂愁嗎?就不再出生了也不再消滅了。
【原文】
【不生不滅】
盧舍清凈體,無相本來真。
如空皆總遍,萬劫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
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
【譯文】
盧舍那佛的清凈法體,就是空無相狀的,這就是本起以來的真實。
就如同虛空般,是全部在總體上周遍的,上萬劫以來,這心體就是長久存在的,對與所有的不共法全都是不取著的。這心體就是不破舊也不更新的,
和合在光明和微塵中,是不相染著的,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單獨被稱為世尊。
【原文】
【不垢不凈】
真如越三界,垢凈本來無。
能仁起方便,說細及言粗。
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
本來無一物,豈合兩般呼?
【譯文】
不能被垢染也不能被清凈,這真如就是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污垢和清凈本來是空無的。
釋迦牟尼佛開起了方便法,演說了微細以及言語中的粗浮。
在虛空法界中是空無實有中的法的,就只是化現出來了一輪圓弧,
本來是空無一物的,難道會和合出兩般嗎?
【原文】
【不增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
空上難立有,有內不見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
法身何增減,三界號真容。
【譯文】
如來的法體就是空無相狀的,是圓滿地具足在十方虛空中的。
在虛空上是很難建立實有的。實有的身相內是不能觀見到虛空的。
這虛空看起來就好似水中的月亮。這虛空聽聞起來就如同耳畔邊的風般。
你要把法身如何增加如何減少呢?這法身在三界中的名號就是真正的容器。
【原文】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
非相非非相,量測失機關。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
本來無障閡,甚處有遮欄?
【譯文】
因為這個緣故在虛空中,菩提是不處在身外的,在中間去聽聞和尋覓也是極難的。
并非有色相,也并非有非有中的色相,你去量測了就會遺失了機關。
世界并非是世界,有日光月光和星光這三種光輝照耀著弗婆提,拘邪尼,閻浮提,和郁單越這四天下,
本來是毫無障礙和隔閡的,那是在什么地方生有了遮欄呢?
【原文】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
行識無中有,有盡卻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
色空心俱離,方始得神通。
【譯文】
這空無的色相本來就是空無的。空無的觸受和意識的義理也是等同的。
業行和意識是在空無中生有的,實有滅盡了就還是會歸于空無的。
你所執著的實有實際上是不存有的,是依止在空無中從而又落在了空無中。
要把色相和空無在自心中全都一起遠離了,方才開始獲得神通。
【原文】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
色分緣聲響,人我舌詼諧。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
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回。
【譯文】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識這六根是空無自性的。這六根是追隨著身相從而施與的安排。
色相中的毫分就是所攀緣的聲音和響聲。人相和我相就是舌頭上的詼諧。
鼻子或許就是毫分中的香味和臭味,身體,意識,欲望,情識就都是乖違的物象。
對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識,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觸受,
法相這內外六入處的貪婪和喜愛斷除了,就能在上萬的劫數中都不再輪回了。
【原文】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
六塵從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
法性空無住,只恐悟他遲。
【譯文】
獲證在智慧上空無了聲音和色相。香氣,味道和觸受這些個東西他是誰呢?
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觸受,法相這六種微塵是從虛妄中發起來的。凡夫的內心是被自己給迷惑和疑惑住了。
出生和死亡就是休止的出生和死亡。菩提的獲證在這個時候,
在法性上就是空無所住的,只是惟恐眾生遲遲也不能解悟這個道理。
【原文】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
眼耳兼身意,誰肯自量裁。
舌鼻行顛倒,心王卻遣回。
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譯文】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識界這六識界是從虛妄中發起來的,依止在了其他的性相中自然就會打開。
眼界,耳界以及身界和意識界,哪一界能自相測量裁剪呢?
舌界和鼻界都是行為在了顛倒中。心王卻被遣回了。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識中是不能長久的。頓悟了這些道理就趣向了如來。
【原文】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
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
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譯文】
這十二類因緣生有了,就會去投生,接下來就有衰老“相追隨”了。
擁有了身體,這無明就到來了,這二種相是等頭平齊的。
身相滅盡了無明也就滅盡了,還會有要遭受的果報在未來去期望嗎?
智慧中的內身就如同幻化般,要急速急速地解悟這無為的境界。
【無苦集滅道】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
苦斷集已滅,圣道自然成。
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寧。
欲知成佛處,心上莫留停。
【譯文】
要空無了苦惱、集聚、消滅、道法這四諦興發起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頓教的義理就是分分明徹的。
苦惱斷除了,集聚已經滅盡了,圣道就會自然成就了。
聲聞是休止虛妄的念想,緣覺是在意念中安寧了。
想要了知成就了佛道的處所,在內心上就不要停留,也不要停止。
【原文】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有無,智慧難測量。
歡喜心離垢,發光滿十方。
難勝于前現,遠行大道場。
不動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譯文】
法性本來既不是空無的,也不是實有中的物象。用智慧是很難測量出來的。
在歡喜地中,這內心是遠離了污垢的,就開發出了光明,就遍滿在了十方法界中,
難勝地就在面前顯現了,遠行地就是廣大的道場,
不動地就是超越的彼岸,善慧地就是法性中的心王。
【原文】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
本來無相貌,權且立三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
十地三乘法,眾圣測他難。
【譯文】
這寂滅的體相就是空無所得的。真正的空無就是斷絕了手中的攀緣。
本來是沒有相貌的,只是權且建立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這三檀布施。
以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種智會來開顯法性中的譬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禪定(就是止觀雙運)這六度中的名號全都要關閉了。
十地三乘法中的眾多圣人來測度他都是很難的事。
【原文】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
眾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粗。
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譯文】
佛道中的本真是很難被識見到的。薩埵就是凡夫。
眾生想要觀見到自性,就要恭敬諸佛,不要在心中孤傲。
世間中的善知識,言說討論佛法中的細相和粗相,
要頓時解悟這自心就是平等的,要把中間實有的相全都要滅除了。
【原文】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
心空性廣大,內外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
大見明大法,皆贊不思議。
【譯文】
般若就是所說的智慧。波羅就是空無了處所上的依止。
自心就如同虛空般,自心的自性就是廣大的。要對身內和身外全都極盡了無為。
自性就如同虛空般,空無了掛礙,空無了辯解。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能通達自心的人非常稀少。
要以廣大的觀見來明照廣大的法王,全都稱贊是不可思議的。
【原文】
【心無掛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
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
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譯文】
解脫了的自心就是空無了隔閡。意念就如同太虛空般,
東西南北這四個維度全都是空無一物的。上面和下面也都是等同的,全都是空無一物的,
自心全都能自在隨意地來來往往,人相中的法就不再相逢了,
在訪求的道法中也不再觀見到任何物象了,如此就能任運出離煩惱的牢籠。
【原文】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
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三身歸凈土,八識離因緣。
六通隨實相,復本卻還源。
【譯文】
有出生和死亡是因為自心住在了恐怖相中。要空無了作為,這自心的自性就是自然安穩的。
要把境界空亡了,心念也要滅盡了,自性的海洋就是清湛而且寬廣的。
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全都是歸入于清凈的國土的,阿賴耶識,意念,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八種識是遠離因緣的。
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這六種神通是跟隨著實相的。恢復了心本就歸返到了心源。
【原文】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
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
靜坐身安樂,無為果自周。
【譯文】
實有和空無這二邊全都要純凈了,全都不要建立。中道就是不要在心中修習了,
觀見到了自性后,這出生和死亡就滅盡了。菩提就是空無了處所上的求取。
到自身以外去尋覓真佛,這樣的顛倒一經出生就要休止。
靜坐會令身體安穩快樂??諢o了作為,這道果就能自然周全。
【原文】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凈是涅槃。
凡夫莫測圣,未到即應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深玄。
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譯文】
究竟的涅槃就是究竟空無了出生之性。清凈就是涅槃。
凡夫是不能測度圣者的。未到地時,即時就應當被難住了。
有學之人對無學之人是望塵卻步的。佛的智慧是轉而更加深奧玄妙了。
要會悟空無了心念的義理。不要執著地去息止自心這個本源。
【原文】
【三世諸佛】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
現在菩提子,無法號玄門。
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
達理非三世,一法得無因。
【譯文】
說過去也不是真實的,說未來也不是真實的,
現在的菩提之子,空無了諸法就號稱為玄妙的法門。
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是共同歸入一心的。這一心的自性是周遍含納一切身相的。
通達了義理就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這一心之法就是得以空無了因緣。
【原文】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
無上心正遍,慈光滿大千。
寂滅心中巧,建立萬余般。
菩薩多方便,普救為人天。
【譯文】
佛的智慧是甚深的,是難以測度的。智慧的解悟就是廣大無邊的。
無上的自心是純正周遍的,慈心的光芒是遍滿大千世界的。
寂滅了諸法就是心中的善巧,就能建立萬千有余種類中的般般。
菩薩有眾多的方便,能普遍地救拔人和天人。
【原文】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為神咒,能除五蘊疑。
煩惱皆斷盡,清凈自分離。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
心燈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譯文】
般若就是大神咒。能除滅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觸受這五蘊中的疑惑,
令煩惱全都斷除滅盡了。清凈了自然就全都分離了。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這四種智慧的波濤就是沒有盡頭的。
阿賴耶識,意念,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八種識是具有神仙般的威力的。
自心的明燈是明照法界的,自心就是菩提。
【原文】
【是無上咒】
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
摩訶三界主,愿廣起慈悲。
能順眾生意,隨流引化迷。
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譯文】
無上就稱名為最超勝。因為群類中的迷惑而去救拔濟度。
自心就是摩訶三界中的主人,誓愿廣大,就發起了慈悲,
能隨順眾生的意愿,能隨著流水來引導度化群迷。
令人人都發起彼岸心,一旦由從了真我,就不再由從其它了。
【原文】
【是無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無過。
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來為眾生苦,去為世間魔。
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譯文】
佛道成就了成千的圣者,法力更是無能超過的。
真空就是滅盡了各類有情之相,就示現出了眾多的化身,
化身到來了是因為眾生有苦惱?;砣チ耸且驗槭篱g上的諸魔。
令劫數全都歸于滅盡了,只留真我在娑婆。
【原文】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愿慈心廣,世世度眾生。
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
永息三惡道,坦蕩樂里里。
佛的誓愿和慈心是廣大的。世世都在度化眾生。
他們弘揚佛法談說真理,普遍地勸請,要急速地去修行。
要回轉心意,要觀見到實相,苦惱滅盡了,就觀見到了空無出生,
就永遠地息滅了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了,就能坦蕩快樂到到處處。
【原文】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故說真如理,未悟速心回。
六賊十惡滅,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葉開。
果熟根盤結,步步見如來。
【譯文】
所以就講說了真如的義理。還未開悟的人要速速地令內心回轉。
要把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這六種賊人和殺生,盜竊,淫欲,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撥弄是非),綺語(花言巧語),貪婪,嗔恨,愚癡這十種惡法全都滅盡了,這樣魔王的大山就能被徹底摧碎了。
這神咒是能夠除滅貪婪,嗔恚和愚癡這三種心毒的。內心就生出了蓮花,就有五片蓮葉開放了,
道果就成熟了,道根就盤結了,就能在每一步每一步間都能觀見到如來。
【原文】
【即說咒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
如來最尊勝,凡心莫等量。
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
般若波羅蜜,萬代古今常!
【譯文】
羯諦就是本起宗法中的綱領,是扶持著時機建起來的法幢,
如來就是最尊貴的,就是最超勝的,是凡夫的心所不能測量的,
如來就是空無了邊際,也空無了中間的邊際,空無了短處,也空無了長處,
般若波羅蜜,在上萬劫的世代里,從古到今都是常在的。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